看过音乐剧《猫》、《歌剧院魅影》以及《西贡小姐》之后,反过来再看法语音乐剧《钟楼怪人》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迷惑,它不像英、美语系的音乐剧那样,重视剧情、人物、歌舞之间整一性,通过演员们戏剧化的表演来获取一种张力效果,相反它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一种破碎的歌谣体,从细枝末节上延展,流淌出自由和爱情的高贵气质,而这种气质或许是法兰西人所独有的。
音乐剧《钟楼怪人》剧照1《钟楼怪人》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年由欧美音乐才子LucPlamondon填词,RichardCocciante谱曲,第一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作品一经上演,便以其强烈而又震撼力的音乐效果、宏大而唯美的舞台魅力、悲壮淋漓的爱情史诗而轰动乐界。
然而它的成功却走着一种不用于百老汇的崭新之路,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一部浩大的作品中,居然抛弃了雨果的叙述结构,从序幕到终结,大多有些小小的歌谣体组成、穿插,既看不到贝多芬式的《命运交响曲》合奏,也看不到现代欧美剧、清唱剧中很有创意的剧情化表演,多少让人觉得太过另类。
音乐剧《钟楼怪人》剧照2或许,它更多像肖邦那样的抒情小品,充满着一种现代生活感十足的民歌味道,而在高亢时又能扼住生命跳动的灵魂,就这样在沉浮与升华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达到史诗的效果。然而这种张力严格意义上不是叙事的,而是抒情的,这可能与法国人从来不爱“整座森林”,而更愿意去倾情“其中的一棵树”的审美风格有关。他们不屑于说:嗨,我在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可能已经被人们讲述了上万遍。
因此,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讲故事的方法、语气和腔调,甚至是用破碎的故事去缝合一段心灵的残缺。当你听到这个音乐剧,听到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歌唱时,它高贵与优雅已经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在剧中,导演似乎犯大忌将歌与舞分离,从纯粹音乐剧的欣赏角度来讲,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是如果明白整个剧情本身不是在讲那些陈词滥调的故事,而是从灵魂深处挖掘人性,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便会惊叹导演的别具匠心。
主要演员只歌不舞的诠释方式,更像内心独白因而感觉离灵魂更近,深刻的歌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极具质感的旋律则更进一步赋予了它放飞的灵性,这些首先为这部音乐剧奠定了有力的底蕴。而一旦雄厚的底蕴遭遇一流的舞美设计,内在的底蕴释放得更加彻底,而外在的形式也赋予了更为从容的张力,如此之相辉映,腾然!这就是《钟楼怪人》最成功的地方,我不得不再次赞扬它的舞美,在舞美到位的渲染下,沉寂与奔放的转折似乎就在俯仰之间,它很精确地把握住了这种内在和外在的互动。所有的设计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铁栅栏、大钟、圣母院…它是虚实相济、时尚甚至先锋的,但是并不觉得矫揉造作――法国制造的高贵与优雅。
《钟楼怪人》第一幕第7歌《愚人》而次要演员的只舞不歌,一则是角色使然,一则形成一种集体的存在,一种狂欢的仪式,比如在第一幕第2歌《非法移民》中,一群非法移民在巴黎圣母院外聚集,寻找着栖身之地。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命令身为国王警卫(骑兵)队队长的弗比斯,前去驱逐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在舞台中的舞蹈结构相互交织,即分又合,寻找与被寻找,追逐与被追逐,虽无言语的歌唱,却更能表现出抗争与自由的丰富主题!
而在《波希米亚少女》中,爱西梅兰达感慨吉普赛人的身世命运时的彷徨歌咏和独白,面对着空空舞台的背景和镁光灯显示一种宿命的悲哀,波希米亚少女作为同样的非法移民,虽拥有美丽的容貌、动人的歌喉,纯净的心灵,却只能在孤独中叹息。
歌与舞之间表面的分离,其实是在各自的角色里寻找着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通过背景和主题之间的映射达到戏剧的张力效果。铁栅栏、大钟、怪兽与圣母院,这些极其先锋色彩的道具,在灯光下,更多是通过舞蹈实现和推动的,愚人庆典、巴黎之门、腓比斯的意义,则通过歌唱得到升华,两者密不可分。而整个舞台剧不同于英美音乐剧的地方在于:演员不需要共时于整个剧情之中,它们是段篇段篇连缀的,抽去任何一段,都是完美独立的。当然剧中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如此,黑人之舞、流放之舞、愚人之舞,充满着激情、颓废、与挣扎、救赎的舞蹈,就让人拍案叫绝,抽去歌词和剧情,它本身就是一部舞蹈的盛宴,一部交响曲合奏,无可挑剔的动态美感,在力中平衡,追寻美的所在。
当然从歌者视角来看,《钟楼怪人》的音乐无疑更加令人着迷,法国城市歌谣曲雅俗共赏,抒情与叙述兼备,从歌者口中娓娓道来,最能体现法兰西文化中的细腻和温存。剧中的名曲《美人》、爱西梅兰达在监狱中唱的《菲比斯》、百合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仿佛是在风中吟唱,纯美之至,如同在夏日嗅到普罗旺斯的花香。
当然剧中的吉普赛音乐情调或许会让我们想起如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萨拉赛蒂的《流浪者之歌》、蒙蒂的《查尔达斯舞曲》,充满着一种流浪者的漂泊之感,《钟楼怪人》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爱西梅兰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科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多种音乐元素相互交织,彼此融入,惟妙惟肖,第二幕中的“钟声”场景通过电子乐器和声发声共鸣,弹拨乐的音响远远超过了自然主义的钟声。而这种多元化风格的歌唱在具体的歌者身上又有着鲜明的烙印:
卡西莫多的唱腔属摇滚的,他将地下的摇滚乐走向了音乐剧的大雅之堂,而且演绎得入木三分。也许正是摇滚这种与生俱来的地下气质,与卡西莫多那压抑在灵魂深入的呐喊一拍即合!沙哑的、悲怆的、幻灭的,这种感觉,一如亲眼目睹了结尾中所写的那一幕: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两具奇特地连在一起的尸体,一个畸形的男子紧紧抱着另一具女尸,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一种无法抵制的生疼纷涌而来。
主教的唱法带有比较纯正的歌剧腔,这首先符合了他主教的身份带给人那种宗教的感觉,庄严肃穆。但他的灵魂是极度扭曲的,狂燥的甚至变态的!每次他内心冲突在强烈挣扎之际,在那极具爆发力的歌剧唱法演绎之下,这种歇斯底里的扭曲被拔高、拔高、再拔高!尤其是在《爱之谷》之中的演绎,更让人感觉披着仁慈与神圣外衣的主教,面目有多么可憎。
而爱西梅兰达是极具异国情调的流行曲风,充满着某种巴黎民歌与吉普赛情调相融合的纯美特质。而且特别能衬出她的味道:她是明朗的、纯洁的、鲜活的、高贵甚至神圣的,天使一样的明媚动人。
因此,从这些歌者和舞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钟楼怪人》严格意义上是摒弃了以百老汇为首的剧院音乐的美学传统,告别圆润、完整的剧情结构,从而在庞大史诗叙事背景上构建抒情的蓝图。它以各自独立的摇篮曲、摇滚乐、抒情诗从局部阐释着细腻、高亢与深情,虽然多少它们显得有些《等待戈多》式的凌乱和破碎,淡化了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史诗悲歌的整一,但却从歌者的角度去展现人性的光芒:
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这些宿命的主题,永恒的主体,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地故事堆砌,纯粹得只剩灯光下的背影,通过音乐的升起和降落来演绎过往人们的命运:
一些人美丽而又善良,却惨遭厄运戏弄;一些人执着而又反抗,却在放逐中沉沦;一些人恶行罪过累累,却在轮回中获得救赎;一些人丑陋但却真诚,却在死亡中获得自由;
“只有善良内在与真诚情感”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情操,也唯有尊重与包容才能营造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这时我们细细体会卡西莫多嘶哑的喉咙歌唱的艰辛:时光流转,有一天人们会在地底发现/两具缠抱的骸骨/向整个宇宙宣告/加西莫多如何深爱着波西米亚女郎艾丝梅拉达/上帝将他造的如此丑陋/是为了帮他背十字架/只有死亡能将我们的名字结合/让我的灵魂飞翔/离开这充满苦难的土地/让我的爱融入/宇宙之光舞吧,艾丝梅拉达唱吧,艾丝梅拉达/再为我跳一支舞吧,/艾丝梅拉/达我爱你至死不渝……
或许高贵与优雅的爱情在一瞬间战胜了一切,在悲壮的生命史诗与人性光辉之后,它触痛了我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最真实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