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汽”——专访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记者丨李斌侠克李萌“北京汽车”,一个以中国首都城市命名的汽车品牌。60年前,一批怀揣梦想的先驱,用双手敲打出北京第一辆小轿车,埋下了第一颗梦想的种子。60年间,北汽集团从当初一个家底单薄的汽车修配厂,成长为一个年营收近五千亿、研发中心遍布全球的中国汽车产业巨头。60年追梦之路历尽沧桑与荣耀,使北汽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走向何方?如何迎战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从汽车大国到强国的路还有多远?带着一系列问题,《瞭望》记者专访了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倾听这位北汽“掌门人”的思考和奋斗。“干自主品牌关键在创新”《瞭望》:今年是汽车诞生周年,也是北汽成立60周年。回首这6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徐和谊:60年的历史,坎坷而漫长。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苏联“老大哥”帮助下打基础,一汽就这么诞生了,那时候的解放牌卡车,完全是苏联的技术支持。但在这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开始引进产品和技术,这个第二阶段路走得非常漫长,技术进步缓慢。实际上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造车跟日本、韩国基本是一个水平,韩国的汽车工业年才开始起步,中国起步比韩国还要早得多。第三阶段是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进入到从小到大、大力开拓自主品牌之路的阶段。改革开放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铺就了快车道,培育了动力源。一方面由于汽车进入家庭,中国汽车市场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在今年最新的世界强排名中,北汽集团从去年的第位上升到了第位。现在,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基本占了半壁江山,这是和西方汽车巨头激烈竞争的结果,很不容易,毕竟对手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瞭望》:北汽在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方面投入很多资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徐和谊:关于培育自主品牌,这些年大家认识不是非常统一,少数观点认为,搞合资品牌的日子好过,产业有竞争力,回报高,也不那么累,以后发展还是以合资为主。更多的意见认为,中国汽车行业这么大,必须要有自主的品牌、产品、技术,否则终将沦为代工厂。中国汽车行业要做强,要真正有话语权,不干自主是不行的。当然,干自主特别难,要有巨资投入,还要培养锻炼自主团队,搞品牌建设,漫长而艰难。《瞭望》:北汽自主品牌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徐和谊:要说自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老北京吉普等都是自主产品,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北汽的自主品牌之路,真正起步是年之后,基本上是从零起步,有限的资金和力量几乎都投到了自主品牌的打造上。这个过程非常难,但北汽走得一直非常坚定。现在很多品牌的产品同质化了,样子也差不多,只不过这个内饰做得好一点,那个配置高一点,大同小异,水平、技术含量都差不多,打到最后全是靠价格拼,这么走下去肯定是一条死胡同。通过北汽这些年培育自主品牌的探索,我们发现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品牌“杀手锏”。《瞭望》:北汽自主品牌的“杀手锏”是什么?徐和谊:北汽是越野世家,越野车技术是我们的“独门绝技”。比如现在BJ40越野车的销售就非常火爆,很多地方加价销售还供不应求。这款车的血脉源于北京吉普。我们体会,要真正做好自主品牌,还得靠技术不断创新。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干自主品牌就要减配拼价格,结果越减越低,品牌最后做到“地板”上了。市场需要的是好东西,特别是现在整个社会消费不断升级,好产品最有吸引力。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干自主品牌关键在创新,没有创新不行。“有一种精神叫‘志在必得’”《瞭望》:回顾北汽60年,蕴藏在一代代北汽人身上的基因密码是什么?徐和谊:有位非常熟悉北汽历史的老领导给总结了16个字:“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我觉得这16个字就是北汽人身上的遗传基因。特别是这后面8个字“知难而进、志在必得”,可能更重要。北汽作为一家地方企业,家底比较薄。而且北京的工业基础也有限,配套工艺不多,造汽车真叫“知难而进”,但是我们一直有一种精神叫“志在必得”。《瞭望》:大家经常说起“把镰刀创业”的故事,你能不能讲讲当时的情景?徐和谊:那个企业过去生产BJ这款车,后来经营不善停产了。当时我到那个厂去看,车间没一块儿完整的玻璃。厂子里有好多空地不少人就在那儿种地,甚至还有人干脆圈一块儿地养猪、养鸽子,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后来要跟韩国现代建立合资企业,这厂房和地评估完了要作价算入合资公司,我们当时想尽量打扫得干净点。那是年7月份天最热的时候,我们买了一批镰刀就开始割草,然后清理破棚子、猪圈。当时创业什么都没有,刚开始4个人用一张办公桌,也没有钱买家具,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一个小组买了一台计算机,椅子都不够坐。《瞭望》:当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创造了“北京现代速度”?徐和谊:就是这种情况下,我们打造出了一个现代化工厂。当时市里提出要求“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但这个“天方夜谭”最后还是实现了——当年4月29号签约,7月份进驻企业工厂,年底就实现了出车。下线那天,很多人都掉眼泪了,因为那半年天天通宵干。我们的韩国合作伙伴也充满了干事业的精神,都是跟我们中国人一起加班加点,没一个偷懒。“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汽”《瞭望》:如何看过去的40年和今天的北汽?徐和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就是在北汽诞生的。那时对整个行业震动非常大,随之而来的汽车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家跨地区的股份制公司等都诞生在北汽。所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汽。《瞭望》:这些年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徐和谊:关于汽车行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业内一直有许多争论。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我认为开放与合作的路子是正确的,先通过合资合作把我们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起来,才能有发展自主品牌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正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的自主品牌才会迅速发展起来。当然,有人说:“市场换技术没有换成,把市场也丢掉了”,这是微观层面的问题,从整个产业层面看,今天现代化的零部件体系主要是得益于40年来的合资合作。40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汽车行业走到今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资合作这条路走对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觉得还是应该让改革开放的门开得更大,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
《瞭望》: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下一个汽车业的百年辉煌有可能在中国发生吗?徐和谊:我觉得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传统燃油机领域的辉煌很难了。未来百年,中国有潜力在新能源领域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发展。因为新能源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原来的劣势现在变成优势了。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西方汽车大国有着巨大的固定资产和投入,在转型过程中有很重的包袱。我们在传统燃油机上家底很薄,反而可以轻装上阵。新能源技术对汽车领域很多东西是颠覆性的,核心就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在这方面,中国的基础比较好,电池、电机等方面的一些技术甚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未来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引领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