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是数千年前,著名诗人杜甫挥毫泼墨写下的句子。
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其实也客观反映了在古代,如果想要实现身份阶级的转变,那么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读书入仕。
因此,古时候不少百姓节衣缩食,就是为了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希望家里能够出现一个读书人改变命运。
但是这句话其实并不适用所有的人。因为在我国的历史里,其实还有特殊的一类人,他们不被允许读书上学,还不被允许种地谋生,而且也不能随便嫁娶。
这一类人,就被叫做“堕民”。
01历史上的堕民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或许都没有听说过“堕民”的名号,但却听说过“士农工商”这四种“齐民”,也就是良民。至于“堕民”,就是与“良民”相反的那一类,是属于贱籍的人。
“堕民”名字中的“堕”,本身就当“堕落”讲,是一种表达歧视和羞辱的含义,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被称为“贱业”。
早在清初的书籍资料《堕民猥编》中就谈到,堕民的男人们只能收收旧货,从事些类似于卖鸡毛、捉青蛙之类的活计,而女子则都是给别人帮工,做梳头之类的事务。
在宁波作家王静的调查报告《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中也同样提到,慈城堕民也基本只能以屠宰、剃头、抬轿等行当谋生,至于读书科举、捐钱谋官都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除了职业要求严苛外,在服装、住所、婚姻等方面,堕民们也受到了很多苛刻的限制,不仅有权有势的人可以踩他们一脚,几乎是士农工商人人可欺,当时还有不少人认为堕民本身就是“晦气”的象征。
当时,一些地方还给堕民制定了数十条必须遵守的禁忌——不许读书,不许入仕,不许行商,不许种地,不许与平民婚配……甚至还不许大声说话,昂首阔步,聚众闲谈,成群结队!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想到堕民们只好畏畏缩缩,勉强求生的样子。就像王静在书中为他们所抒发的不平——“这简直比乞丐还要卑贱!”
02鲁迅先生笔下的堕民
在鲁迅先生的回忆中,他家乡那里就有不少的堕民,甚至他小时候时常能遇到他们,因此堕民问题也引起了鲁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