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互鉴,是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走向。通过对日韩德法荷瑞意俄等国的直观印象,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风俗习惯的异与同。
一、“小聪明”
莱茵河沿岸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巷很古老,连那里的交通信号灯也是百年前的老样子。到达那里的当天晚上,我们在中心区闲逛,感觉时光倒退了一个世纪,天上说来就来的小雨,使历经百年石头铺就的凹凸不平的路面被映照的更具历史的质感,街面上的建筑都是很旧的,但保护非常完好。街面上的民居有一个奇怪的景观,每一栋楼房的楼顶上都伸出一个铁质的吊臂,上面有滑轮和钢丝绳及吊钩。再往下看,所有住户的窗户都是又高耸又宽大,几乎占据了整间房屋的一面墙。而进出一楼门厅的大门却又矮又窄,看上去高不过1.8米,宽不过0.7米,人高马大的荷兰人进出自己的家门可能要低头侧身。大窗户与小门口,如此的反差,再加上楼顶的吊臂钩子,有些令人不解,具有自己产权的房子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奇怪的比例呢?后来听说,荷兰的房产税是按门口的尺寸大小来征收的,门口大,收税就多。为了少交税,荷兰人就耍起了小聪明,将门口设计得既矮又小,将窗户设计的又宽又高,一来采光好,二来解决了大件家具的搬运进出问题。床、沙发柜子等大件家具,就利用楼顶的吊臂和滑轮从宽大的窗口吊运进出。
相同的现象,法国也有。法国人笃信自由,随之而生的率性而为,使得法国社会管理打了折扣,一些事情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例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市的一角,紧邻着一条小河,风景优美,很多独栋小楼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法国对房产征税的方法,是按整幢房子第一层所占用地皮的表面积收税,上面你再盖几层,政府不管,第二层往上的平面面积大小,政府也不管。于是,法国人耍的小聪明比荷兰人更甚。房子外墙设计的线条明朗且五颜六色,一层严格按申报面积施工,但它的第二层及以上的四周就像中国的凸出阳台一样的伸向街面,使二层以上的平面直径比楼下宽出半米至更多,面积可以增加二三十平米,实现了“占天不占地”,而税收仍然按一楼占地面积计算,钻了税收政策的空子。今天看来,这些古老的形式各异、花花绿绿的砖木结构的小楼,在童话般的美好背后,透着一股法国人所特有的浪漫、自由,还有小聪明。
二、慢工出细活
沿莱茵河逆流而上,到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和科隆。随之我想起了德国人在世人眼里已经固化了的那个形象:严肃,刻板,认真,细致。德国人的这种个性特质,体现在很多方面。
德国工人干活,质量高,但速度却很慢。我们路过的一段几十米长的河堤林荫路面在整修,导游说工人们要干它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完工后的马路及河堤可以连续用几十年而不会再出现问题。低头细看由砖石铺就的道路,像个艺术品一样,其规格,其缝隙,其做工,精细到无可挑剔。据介绍,一块道路用的石砖,它的铺设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仔细观察,以小方石头铺就的路面,其石头之间的缝隙都是长短宽窄非常的一致,保持着十毫米的间距,以利于雨水快速的往地下渗透,既能保持水土,游能防止积水淹泡。德国人“磨磨蹭蹭”干出来的活,看来有它一定的优点。还有一个最典型的慢节奏例子,就是有着近千年历史和重要人文价值的科隆大教堂,它前前后后经历了六百多年才建成。直到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年哪月,游人们去参观,都会发现,米高的教堂楼体上总是有悬挂着的脚手架,里里外外到处移动,它总是在维修,不是修这里,就是修那里,建筑上的每一块石砖,每一块玻璃,随时都在修修补补,精雕细刻……。据介绍,二战后期,盟军对纳粹德国进行地毯式大轰炸,刻意避开了这座大教堂。除了它,科隆市区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
三,重典下的秩序
到达日本之后的最深感触,就是那里严格到极致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在成田机场下机后,大巴上的当地导游就反复叮嘱我们,绝不许可随地乱扔垃圾,即便扔错了垃圾桶也不允许,否则将面临非常严厉的法律惩处。严厉到什么程度?严厉到出乎我们预料的程度。
日本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指南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我们最后一天所到的横滨市,就明确规定了乱扔垃圾一经发现就处以日元罚款。在日本城乡路边所看到的垃圾箱,往往一排就是七八个,分类极其细致,上面图示也非常明确,不识日文的人也能看懂。除了报刊纸板箱塑料瓶等可再生资源外,对电器垃圾的要求尤其严格,含汞的电池和含重金属的小电路板都必须单独分出来,其他部分被解体后才能投入垃圾箱。
更为严厉的是,日本《废弃物处理法》对乱扔垃圾还特意做出了诉讼量刑的上限标准,最高可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万日元。导游说,东京、长野等地都曾发生过因乱扔垃圾而被起诉的案例。
由垃圾分类而养成了普遍的社会习惯,几十年来一代传一代。在距东京新宿地铁车站不远的公园里,在大阪的闹市街头,我们就见到一队队有组织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那里捡拾垃圾,一片纸屑,一个果核,也必须捡起来。在环保方面,日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人的行为规范是在法律高压之下进行约束而形成的。所以如此,是源于日本人的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工业高速增长时期,因汞镉污染水源爆发了大规模的水俣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四,安静的小国工匠
到了瑞士的巴塞尔,那里很安静。
在欧盟国家之间驱车跨境很简单,甚至比国内跨省还要简单。但进入瑞士边境,就特别需要耐心。瑞士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均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外来的人,外来的车,外来的船,一律得安安静静的等候着检查。进入巴塞尔街面或商业区,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却极其安静,没有人声鼎沸,跟在大人后面一路小跑的孩子们也没有叽叽喳喳的嬉闹。我想,这与瑞士人的安静沉稳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瑞士的机械表和精密仪器举世闻名。与野蛮血腥征战不绝的中世纪欧洲相比,历史上一些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跑到这块地方安顿下来,十分珍惜宁静的生活,年复一年,安静沉稳逐渐成了他们溶解在血液里的内在性格。而机械制表和精密仪器加工没有安静沉稳的性格,也干不来的。对于瑞士人来说,活在一个非常微观的世界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远离了俗世的纷乱,每天在高倍放大镜下,操纵和加工着极其细微的零器件,像对待一个艺术品一样,精益求精,陶醉其间。正是这种沉稳,正是这种安静,成就了瑞士手表的极致状态,在几百年的历史上独占行业鳌头。沉稳,安静,也促成了近代以来的平衡而持久的社会形态,吸引了国际金融业和国际机构纷纷进驻。
如果足够细心,游人们会发现,瑞士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安静的小国工匠”的影子,循规蹈矩,不嫌麻烦。例如,瑞士设于排水河道与莱茵河交汇处的水闸,至今仍然沿用着百年前非常原始的人工方法,像梳头的篦子一样的木板,由悬挂在河道水面之上的工人进行手工操作,根据当天的雨量大小,一块一块的插下去,或一块一块的提起来。又如,瑞士小城镇的市政厅旁边,普遍都有一个高高的类似于城堡瞭望台的塔型建筑。直到现在仍然一丝不苟的延续着几百年的传统做法,由政府派人昼夜值守,以及时发现市区內的情况并做出反应。
五,学生融入社会
到德国海德堡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大学——海德堡大学。这座千年历史的城市,有14万常住人口,其中就有三四万人是在校大学生。这所大学没有围墙,没有集中的校区校舍,它完全分布在小城的各个街区,在某条街上,或有一座楼是学校的办公楼;在某条巷子的拐角,或有一幢楼房就是学生租用的宿舍;在某商场后面,或有一个大房子是学校的阶梯教室;行人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或街头小吃摊或大小商场,随意碰到一个年轻人,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学生或学校老师。街上人们经常看到的形色匆匆,或边走边唱、或边走边吃、或边走边聊的年轻人,可能就是在赶往教室或实验室的学生,他们或是去上课,或是去打工挣钱补贴学费。大学生们就是这样与社会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得这座古城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这所大学发生着密切联系,很多产业很多岗位甚或教堂里的神父修女,都与大学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所大学就是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就是这所大学。学生从在这里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深深的融入了社会。
海德堡市有很多文化古迹,其中有一座在普法战争中被炸毁了的规模庞大的千年古堡遗址,每年游客达多万。但据说很多大学生在校几年竟然没去过这个地方。可见,德国人严谨自律的传统深深的影响了这些学生。
六,阳光下有暗影
在荷兰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游人比较集中的景区街角墙壁上,贴有非常醒目的图示广告,上面画的是,一人身背斜挎包站立,另一人立于旁边,手却伸进了那人的挎包。其意不言自明,提示游人这的小偷很猖獗。
其它西欧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在法国以及意大利的罗马,比萨,佛罗伦萨等人群密集的热门景区,游客都会被当地导游特别提醒,遇有热情而浪漫的女郎上前邀请合影,或者手持小礼物引逗你家小孩,之后都会向你讨钱的。如果不给,她就继续纠缠赖着不走,或有几个同伙过来帮腔,威胁游人安全。所以不要与其接近,更不要搭讪接茬,以免无法脱身。
我去过的机场已不少,特别是安检环节基本大同小异。但是与欧洲其它国家比,意大利的气氛特别紧张,甚至如临大敌,在罗马机场的入境关卡,站立着几个高大威猛表情严峻眼神犀利的警察,每人手中牵着一条凶神恶煞的警犬,警犬顺着排队的人,走来走去,嗅来嗅去,认真搜寻着违禁品。车行高速,人们从交通秩序也可以发现,这里,有天使,也有魔鬼。车行缓慢的时候,一些车竟然闯入了应急车道大摇大摆的往前开,甚至压着导流线往前闯。
在与德国接壤的法国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由于历史上两国多次交战反复争夺管辖权,德法两国人也在这里混合而居。游人们若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出马路上谁是法国人谁是德国人。红灯亮起,斑马线上即便没有行人,德国人驾驶的汽车无一例外的都会安静的停下来,而法国人驾驶的汽车很可能熟视无睹的驶过。街上行人也如此,斑马线两端红灯亮起,如果没有汽车驶来,法国人很有可能一窝蜂的过了马路。
我把曾经去过的日本京都和韩国釜山的交通秩序做一对比,情况也如此。日本行人或者机动车在马路上都是循规蹈矩的,而韩国人规则意识不强,使韩国交警显得特别忙乱,有的交警走下岗亭,挥舞着指挥棍,吹着尖利的哨子,时不时的大喊大叫招呼着过马路的行人。
七,曾经的天使与魔鬼
到了意大利维罗纳市,这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地方。世界各地的游人们,大都是寻着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化之美而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散发着浪漫气息的维罗纳城里。在维罗纳市中心的香草广场附近,就是艺术主角朱丽叶的故居。故居是一幢建于13世纪的古建筑。从外观、周边环境,到内部结构及原始陈设,都完好的保留了当年故事发生时的原貌。该建筑最显眼之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约会的小阳台,当年朱丽叶伫立在阳台上,罗密欧就是在下面对她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顺梯爬上阳台开始了那段流传于后世的美好的倾城之恋。凡是到那里的游人,都会排着队在那个小阳台上争相拍照留念。
与维罗纳气氛截然不同的是罗马。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斗兽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在规模宏大的古罗马斗兽场上,人们心灵很受震动,罗马暴君韦斯巴芗在位时,修建了容纳六七万人的巨大的克洛赛斗兽场,组织民众前来观看奴隶和战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被活活吃掉。据导游介绍,人兽搏斗开场时,一批角斗士首先被驱赶进场地,然后几十头狮子从不同方向的地下暗道里冲进场内,反应慢的角斗士即刻被撕咬致死,反应敏捷的经过一番搏斗,最后也难逃一死,现在人们看到的场上的每一寸黄沙都是被鲜血浸染过。一代又一代的罗马人就是在残忍至极的人兽搏斗中长大,整个社会都形成了血腥斗狠的风气。最终,引发了古罗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从有着大风车优美风景的荷兰历史看,也充满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黑暗与野蛮。荷兰曾经是世界史上有名的老牌帝国。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参观了荷兰国家博物馆,有很多百年前的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精品,通过看到的保罗·高更的油画,以及一些历史实物展品,真实的了解了十七世纪荷兰发达的航海贸易盛况,而且从其反映的一些历史史实中,了解了不少当年侵入中国台湾和与中国沿海口岸从事肮脏的鸦片走私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情况。彼得·保罗·鲁本司的油画也写实性的反映了那个年代荷兰上流社会在掠夺世界资源及抢占世界市场后奢华无比纸醉金迷的生活实况。
八,重实用轻面子
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任何一条马路上,最牛最冲最惹不起的不是机动车,而是骑自行车的人。荷兰人但凡几十公里的出行,大都不会驾车的,而是骑上28英寸轮径并装有变速装置的自行车,速度很快,成群结队的自行车呼啸而过,成了荷兰马路一景。因此荷兰马路上都施划出一条单独的自行车快速车道,荷兰交通规则也规定,飞驰的自行车如果在这条车道上与行人相撞,行人负全部责任。
在意大利的一些小城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与我们马路上跑的讲排场讲身份感的很多三箱B级轿车不同,他们马路上绝大部分家用车从外形上看,都类似于八十年代天津的夏利车。这个景象与他们人均月薪四五千欧元的水平不相称。在街区一逛,也不难得出答案。二战后期被盟军夷为平地的意大利城市,后来都按原样复建。较矮的楼房和较窄的街道,构成了多数老城的基本格局。所以,四五米长的三箱轿车在狭窄的路上转弯掉头会车很麻烦,而且老城区根本没有停车场,私家车都是停在狭窄的路边,为了不碍行人走路,车的一侧轮子骑在人行便道上,另一侧轮子压在马路上,远远看去,车停的都是歪斜的。车小,少占地方,车大,根本就找不到地方停。意大利人还有个习惯,爱淘旧货,只要车能开,万把元即刻买走。意大利人眼里,有车就为了代步,不考虑面子。与仪式感十足的英国人不同,意大利人吃饭也讲究实用和随意,中午,很多人站在街边小店的柜台边就是一顿饭。
九,北邻风雨一瞥
到了距贝加尔湖最近的俄罗斯远东最著名的工业城市伊尔库茨克,导游说,这里生产过苏27、苏30、战略轰炸机的飞机制造厂很厉害,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全球军工百强榜其中就有它。这得益于先进的大功率大推力发动机技术,除美国之外,还没有哪个国家超越他。由此,游人们想到了俄罗斯的另一面,即军工一枝独秀的经济结构积弊至今。我们在当地超市看到,消费品种类、吃穿用等日用品的制造水平,跟中国相比确实有着一定的差距。民用工业品也如此,在伊尔库茨克市区的道路上,观察一下来来往往的私家车,除了老式样的伏尔加,嘎斯,乌拉尔等,很多车是韩国现代,日本丰田,德国大众,还有不少是中国的北京吉普和东风起亚。人们惊奇的是,马路上左舵车和右舵车几乎各占一半,没有规定,也没人管,这在别的国家不可想象。因为右舵右行容易出危险,中国从交通规则上就排除了右舵车上路的可能性。
令人称奇的是,在中国大城市很少见到的有轨电车,仍然是伊尔库茨克市主要的交通工具。速度慢,开行起来还特别麻烦,每到十字路口的道轨分岔处,有轨电车就会停下来,从车上慢慢悠悠的走下一位专司搬道岔的胖胖的俄罗斯大妈,俩手提着撬杠一样的笨重工具,在铁轨分岔处用力一撬,咣当一声,完成了任务,她再回到车上,电车继续直行或拐弯。这个老古董虽然叮叮当当的行驶缓慢,但车上出行的俄罗斯人很是悠然自得。看得出,俄罗斯人的生活节奏不如我们中国人快。
在安加拉河畔,游人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史学”上的变化。这里,矗立着一尊近二十米高的人物铜塑,基座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主人公名字高尔察克及生平。过去他的定位是被“契卡”除掉的白卫军首领。近年俄罗斯联邦政府肯定了他在二月革命推翻封建农奴专制制度中的进步作用以及为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并在他的殉难地,即安拉河畔靠近碦山圣母大教堂的地方,建立铜塑,以示纪念。
俄罗斯联邦政府近年还在碦山圣母大教堂的草坪墓地上,迁进了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革命党人的遗骸,并立碑纪念。当地导游介绍,十九世纪,深受西欧工业革命影响,一些年轻贵族成立秘密团体,主张废除封建农奴制建立立宪制联邦。沙皇尼古拉一世调动军队残酷镇压,把十二月党人流放到零下四五十度的西伯利亚服苦役。他们的妻子拒绝听从沙皇的改嫁谕令,放弃贵族生活,迎着风雪跑到丈夫面前,誓言也要戴着镣铐陪同丈夫服苦役。
现在的俄罗斯人认为,爱情因封建的镣铐而显得更加圣洁。历史无声,但历史是有思想的。对苦难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