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合市场和市民的要求,荷兰画派世俗性的绘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肖像画。由于那时没有照相机,商人、政客乃至普通市民都想通过绘画留住自己的美好形象并传给后人,人们对肖像画的需求激增,这使得当时的肖像画家炙手可热,只要画得像,并能与顾主投其所好,想不发财都很难。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时的画家们虽然是自由的,但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为了拿到订单基本上都是按照雇主们的要求来完成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是以购买者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在实际创作上并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因为,违背雇主的意愿,即意味着作品的失败。
伦勃朗《夜巡》
世所公认的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有一幅被后人视作不朽之作的油画《夜巡》,雇主在订货时强调画中人物要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就是要一幅大合照。伦勃朗偏不信邪,最后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的群像画,这引起了画中雇主们的强烈不满并与他对簿公堂,由于他的“特立独行”,没有迎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和世俗的审美,以致后来无人再给他下订单,这位伟大的画家最后在极为窘困的生活中结束了人生。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像伦勃朗这样为坚持创作原则而被排挤的画家不在少数,但更多的画家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因为当时荷兰的美术支派林立,众多的画派和画家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也就出现了常见的市场竞争结果——画价大跳水。即便画家们再如何拼命作画,收入上也得不到保证。很多画家不得不中途改行以求温饱,像著名的风俗画家杨·斯丁做起了酒吧生意,风景画家霍贝玛改行做了税收人……
哈尔斯《微笑着的骑士》
艺术创作是无法摆脱创作者的个人意志的,也不可能完全迎合所有人的品味和审美,市场化的艺术市场中,那些听话的、不入流的画家虽然失去了声望与地位,但最终赚了个钵满盆满,衣食无忧。而那些坚持艺术原则的画家,虽然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却落得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下场。在艺术领域,这种令人扼腕深思的现象自古至今好像一直未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