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对比,是把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二、特点: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三、作用:①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②将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③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性格);④使不同的精神品质、思想感情、环境气氛等得到鲜明的对照。
四、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
1、同一事物不同状态的对比
特别是散文中,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会把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形成对比。比如鲁迅的《雪》这篇散文,同样是雪,作者鲁迅把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形成对比,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文字: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这里写出了紫藤萝花在不同境遇中的状态,过去的紫藤萝花零落、稀疏和现在的紫藤萝的繁茂生机形成对比,表现出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要放下过去的忧愁,迈向新生活。
2、同一人物不同境况下的表现差距对比
比如《范进中举》,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对案子的处理意见,每一次变色,就形成一次对比。作者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同一人物之口,把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鲁迅《孔乙己》一文中的两次外貌和动作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两段对比描写,体现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不同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对比
雨果《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人物之间的对比,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四种类型的人物。第一种是外形美,内心也善良,如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第二种是外形丑,内心善良,如敲钟人卡西莫多;第三种是外形美,而内心丑恶,如孚罗洛;第四种是内心丑恶,性格阴沉、险恶,外形也丑恶,如神父费罗洛。雨果把这种互相映照的人物形象纳入《巴黎圣母院》这一完整的艺术体系中,是因为他相信,“真正的诗,完整的诗,都是出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在作品中,作者利用人物外部与内心之间的对比来进行美丑刻画,又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加深印象。
再比如《炮手》:“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了炮手因将要炸毁自己的家园而内心非常痛苦、复杂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