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普 >> 吉普选择 >> 正文 >> 正文

许世友儿子入伍30年,不甘心只做副团级,

来源:吉普 时间:2022/11/7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m.39.net/pf/a_9041942.html

前言

许世友一共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大儿子许光是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其余6个子女均是夫人田普所生。

田普与许世友相伴40多年,风雨同舟,最高职务也仅是副师职。许世友去世时,他的7个子女,都是部队团以下的干部或专业人员,没有一个因他而“沾光”。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权时,也绝不会为他们捞取半分好处,无权时,更不会为儿女求情谋取私利。

图丨许世友

“回老家替我尽孝吧”

了解许世友的人都知道,他当时的权利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名军职干部的去留。所以,如果他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这简直就是轻轻松松是就可以办到的事情,甚至都不需要托关系,只需要他几句话,升迁调动都不在话下。

但是,即便这样,他也从不会给任何人“特殊照顾”,包括自己的孩子们。大儿子许光,刚一出生就被贫困死死地扼住了喉咙,从小就受战乱影响,饱受战争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许世友从小就看尽了旧社会的罪恶,所以他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为人民当家做主,将劳苦大众解救出来,为百姓奉献自己的一生。也正是因为这样,许世友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也可以成为一个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的人。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都有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里边的小主人公潘冬子一心想要参加红军,最终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他巧妙的与敌人周旋,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其实潘冬子的原型就是许光,但他的人生,远比潘冬子的要传奇很多。

图丨《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

全国解放后,许世友将儿子从大别山接出来,让他当了兵,并将他送到了学校去补习文化知识。许光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习十分用功,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最终如愿成为我国海军第一批船舰指挥员。

后来许光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他感谢父亲给予自己的这一切,许世友也为儿子感到骄傲,他语重心长的说:“爸爸也为你感到骄傲,但爸爸要带兵打仗,你奶奶一个人在城里住不习惯,要回老家。你替我回乡去照顾你奶奶吧,就当是替我尽孝了。”

许光的内心其实是不情愿的,他也希望大展身手,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他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回到新县,在县武装部工作。

其实许世友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希望儿子能够替自己侍候老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希望儿子在部队沾自己的光。

图丨许光简介

许光回到老家后,一直陪伴在奶奶和母亲身边。他一直记着父亲曾对自己说的话:“自古忠孝两难全,我一生为了百姓的解放,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唯独没有尽到一个儿子该尽的责任,这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遗憾,你奶奶也是我最对不起的人。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替我尽孝,完成我未完成的心愿,也希望你可以好好的陪伴在你母亲身边,替我照顾好你的母亲,我对他的陪伴也太少了。”

许光没有辜负自己的父亲,他回到老家后,一直陪伴在爷爷奶奶和母亲身边,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如果你问许光心里有怨气吗?可能会有些不甘,但他一定能够理解父亲的苦心。

在除了照顾家里的长辈之外,许世友还交给了儿子一个重任,那就是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大刀阔斧进行整治。这对于年轻的许光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他做到了。

许光在这片土地扎根的20年里,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县的发展建设中,他始终与百姓站在一边,经常走访基层了解民情,与人民共进退,深受大家的喜爱与爱戴。

图丨许光

当时山上没有路,重达几吨的水泥杆,全靠人力往上送。许光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他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带领着工人们连续奋战几百个日日夜夜,完成了微波站的工程。山区的百姓们终于用上了电灯,这一天,欢呼声响彻山顶。

在新县遭遇洪灾的时候,许光冲在第一线,对自己负责的几个危险水库进行逐一排查。在抢险救灾工作中,许光负责的险库,安全度过了汛期。

“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

许光年2月入伍,30年过去后,作为一名老兵,却还是一位不太硬梆的副团级。很多和他同时期入伍的战友,现在都混得比他好,许光心里也多少有些不甘。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在父亲面前显露了一点点情绪,其实他有想过结果会怎样,肯定会被批评一顿,但他还是觉得不甘,尤其是身边人都在劝他:“你跟你父亲说一声不就好了么?这就是你父亲一句话的事呀!”

所以,不管怎么样,许光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他心里的不甘,但结果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许世友脸一沉,一板一眼地跟他说道:“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你为人民做出过多少贡献?为国家,为人民流过几次汗,受过几次伤,当过几次敢死队?”

图丨许世友与儿子许光

就这样,许光牺牲了自己的梦想,却成就了父亲的梦想。许光在年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称号,他一生清贫,前后向老红军捐款十万多元,资助多名红军的后代,但家里摆放的还是七八十年代的家具家电。病逝后,他的20万遗产全部捐给了家乡慈善事业。

许光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与信任,扎根于群众之中,对父母,奶奶尽了孝,对国家尽了忠,书写了辉煌的一生。

“枪毙,必须枪毙!”

不仅仅是许光,二儿子许建军也一样,他的最高职务也只是团职。小儿子许援朝陪伴许世友度过了晚年的最后岁月,也没有任何高干子女的特殊待遇。

年许援朝在南京军区机关当一名参谋。当时有一批30出头的年轻人纷纷走上了处长的位置。按道理来讲,许援朝完全可以成为其中之一。

图丨许世友步行到连队当兵

但许世友却根本不理会这些事,也不愿意让儿子成为这些人其中之一,他曾对儿子说:“你要多为人民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当什么官,只有群众们过上了好日子,那才是你最大的荣誉,比那些官职强百倍。”

在许世友的三个儿子中,要说他操心最多的,那就是二儿子许建军了。

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从别人口中听说自己的儿子触犯了党纪国法。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仍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怒吼道:“枪毙,必须枪毙!”

他不仅对儿子们严格,对自己也十分严格,他一直认为:儿不孝,父之过。儿子做了触犯纪律的事情,与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所以,他才促使他对于自己的子女要求更加严格,不允许他们做出任何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许世友在病重卧床期间,还时不时的使劲瞪大自己的眼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其实他就是在寻找许建军。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二儿子,父子两三年多没有见面了,他多么希望可以在临终之前见到自己的儿子。但他也知道,他永远都不会再见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了。

图丨许援朝

“扎根于群众,多为群众做实事”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初,是许世友家庭最美好的时光,他常常会把孩子们叫到自己身边,用自己8年少林寺的“教材”来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吃苦耐劳,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许世友作为慈父,有着与天下父母同样的博爱心肠。作为严父,他又有着与许多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他教孩子们学游泳,从来不会教他们动作,一手抓着一个儿子,直接扔进大海,不管孩子们怎么哭,怎么闹,他都不予理会,就让他们自己一个人在大海里一边扑通一边摸索。

就这样,许世友的孩子们在他的“教学”下,很快就学会了游泳。许世友告诉孩子们:你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大海中的游泳技巧,更要掌握生活中“游泳”的本领,要吃苦耐劳,不喊苦,不喊累,多折腾,这样才能“成功上岸”。

图丨许华山和父亲

许世友的暴脾气也是出了名的,据女儿许桑园回忆,当初哥哥在学校欺负其他同学的事情传到父亲耳朵里时,父亲二话不说,回去就是一顿“铁砂掌”,到后来甚至还抄起了棍子。

许世友的女儿许桑园,也曾经挨过父亲的打。

一次,许世友的女儿许桑园和许华山结伴逃学,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许桑园和许华山刚一回家,身上的土还没来得及拍掉,许世友就站到了姐妹俩的面前。

“站起来”许世友的语气十分严厉。吓得两个女孩子赶忙站起来,站得笔直。

“立正。”许世友呵斥道。

两个女孩子被吓得双腿发抖,嘴唇牙齿发抖碰撞的声音都听得十分清楚。妹妹许华山被吓得禁不住的哭了起来。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自己免受皮肉之苦。

许世友一把将许华山拎起来,对着她的屁股凌空就是一巴掌。许桑园作为姐姐,她带头逃学,自然是免不掉的。但父亲在打完妹妹后,并没有继续惩罚许桑园。

图丨许华山

许桑园知道自己带着妹妹逃学是不对的,妹妹因此挨了打,自己心里也觉得对不起妹妹,抬头看着爸爸:“爸爸,你打我吧!”

许世友看了看许桑园,一巴掌落在许桑园的屁股上。打完之后许世友反倒变得沮丧,他对两个女孩说:“我打你们,是希望你们可以记住,你们现在能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学会珍惜,不好好学,总想着逃课,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我们小时候哪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你们这样做,天地不容啊!”

从那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有逃过学。而许世友从那次之后,再也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们。但他还是会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

他不喜欢睡懒觉,也不许子女们睡懒觉。每天都会带着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出操,而且一切按照军中条令办。每天都跟个老班长一样,时不时的就会冒出几句粗话。

图丨许世友和王震出席会议

他生性简朴,穿着的也都是部队发的衣服,也不允许孩子们在穿着上挑挑拣拣或者喜新厌旧。每次孩子们购置了新衣服,他都会十分严厉地进行批评:“你们这样做,内心不会觉得痛吗?多少人可能连衣服都没有,要扎根于群众,多为群众做实事。”

许将军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在许世友的教育下,他的几个孩子都一生清贫,为人随和,很多和他们相处过的同事都反映,他们乐于助人,人缘很好。

许援朝虽说是军区某部部长,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也从不搞特殊。上下班永远都是一辆自行车,每次出去办事,都会交待秘书:“给我那辆旧桑塔那就行。”

孩子们的这些品质其实都是受父亲的感染,虽说人们对许世友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很难相处,脾气暴躁,也有人觉得许世友为人敦厚,直爽痛快。但那些跟随他身边多年的工作人员最清楚了,在他们眼中,许将军可亲、可敬、可近。

图丨许世友和战士促膝而谈

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摄影记者范钦尧,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我为许世友将军照相》一文,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许世友将军从广州军区领导岗位上离任后,又回到阔别多年的南京东郊原住处居住。

年初冬的一天上午,范记者接到通知,要他马上去为老司令员照相,初到报社担任摄影记者的范记者,觉得这下有机会见到老司令员了,显得非常激动和紧张。

不一会儿,汽车将他接到了东郊中山陵附近的一座松柏参天的院子。下车后,工作人员告诉他首长外出了,让他先做好准备等着。

范记者向工作人员了解照片的用途,然后决定安排在室外拍摄。不一会儿,一辆老式北京吉普车开进院内,老将军许世友走下车来,矮敦结实的身材,脚踏棉布鞋,着一身戎装,背着双手,边走边问:“在哪里照啊!”

图丨许华山与记者合影

显然是工作人员事先已给他通报了拍照的情况。范记者赶紧迎上前去,喊了一声“首长好!”然后带着老司令员来到院内的一块空地,并根据光线角度,调整好老司令的姿势,从容地举起相机取景构图。

范记者咔嚓咔嚓揿动快门,想多拍几张以防万一,咔嚓咔嚓七八张拍下来了。将军的脸变了:“拍那么多干什么,浪费!”一向艰苦朴素的老将军批评完,背着手扭头就走。

范记者显得紧张和尴尬,茫然不知所措。正巧驾驶员崔满意同志的女儿在一旁看热闹,老将军停住脚步,俯身用右手抓住孩子的棉袄拎了起来,用左手托着说:“我跟娃娃拍一张吧!”

图丨许世友接见士兵先进个人代表

还没缓过神来的范记者赶紧又操起相机拍了两张,再也没敢多按快门。

范记者回忆说:“早就听说许世友将军铁面无私,刚直不阿,襟怀坦荡,为人直率,对己、对部属要求严格,他的部属们都熟悉将军那批评严厉,待人宽容的性格。初次与将军见面,就挨了将军的批评,我倒没有感到委屈,因为他批评得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党我军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后来工作中,每当我举起相机时,都尽可能把握好拍摄时机,力争以少取胜,减少浪费。

当时彩色胶卷不像今天普及,我用的都是黑白胶卷,回到报社后,仔细将胶卷冲洗出来,又挑出好的底片,精心放大,送了五套给将军,他很满意,其中的一幅照片在后来将军病逝后被其亲属选作了遗像”。

范记者不仅为许世友将军拍摄了选作遗像的照片,还为许世友将军拍摄了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那是年深秋的一个上午,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在南京大街上四处飘零。范记者接到了紧急通知,医院许世友将军的病房。

原来是洪学智、李德生两位将军乘专机前来探望病中的许世友。此时,仰卧在病床上的许世友将军鼻中、口中插着管子,紧闭双目,处于深度昏迷之中。

图丨许世友将军墓

他的夫人田普俯下身大声告诉他:“洪部长、李司令来看你啦,你能睁开眼吗?”范记者选好角度,紧盯着取景框,多么希望老将军能睁眼再看看他的战友和身边的亲人啊!在田普同志不断的呼唤声中,奇迹出现了,昏迷已久未能睁眼的许世友将军居然睁开了眼睛,一瞬间,范记者按下快门,拍下了老将军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