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部队出现上世纪30年代,最初装备除自身携带的各种枪械外,只有少量摩托车、吉普车和轻便火炮。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轻型坦克装甲车辆开始进入发达国家空降部队,但数量很少。年我国成立空降兵部队后也是这样,部队编制虽有反坦克炮营、坦克营,但均未实际装备,主要原因还是缺乏适合空投空运的装备。上世纪60年代,国家曾着手研制黄河JN型越野车等空降重装备,但后来未能正式列装。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我军才开始发展空降战车,这就是WZ型空降反坦克歼击车。
一、时代背景
提起世界空降兵部队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飞机已经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为了方便飞行员跳伞逃生,各国开始装备降落伞。
年苏军在中亚平定巴土马赤匪徒叛乱时,首次利用运输机空投步兵。年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伞兵部队。年德国闪击西欧,第一次在实战中大量使用伞兵,用于夺取影响装甲部队通过的众多桥梁和要塞,此后空降兵又在特里克岛等战役得到应用。年美国组建了第一个伞兵排,但此后发展异常迅速,到年美军已有5个空降师,总兵力达6.5万人。在后来的市场花园行动、诺曼底登陆战中,美国、英国的空降部队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空降部队也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年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支伞兵部队,这支部队年7月曾投入实战。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空降兵已组建了3个团,其中伞兵1团、2团具备跳伞能力,3团尚在训练,但均未在战争中发挥什么作用。年,伞兵1团、2团逃台,3团在逃台海运途中,在团长刘农畯带领0余官兵宣布起义,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我军空降兵的骨干或教员。
年9月17日,新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即空军陆战第一旅宣告成立。当时我国向苏联聘请了41名顾问,购买了具降落伞,用来组建、装备空降兵。年10月1日空降兵部队第一次参加了国庆阅兵。
有部队必须得有相应的装备,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早在二战市场花园行动中,美英空降部队就已经考虑空降兵落地后,缺乏机动载具和重武器的问题。当时由于缺乏重装空投能力,英美盟军只得使用一次性滑翔机运输汽车和火炮,而当时能被空运的车辆,只有美国制造的“威利斯”吉普车。
M50型自行反坦克无后坐力炮M56型自行反坦克炮二战结束后,空降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美苏等国的普遍认可,这些国家在加强空降部队重火力装备上不断加力,美国发展了M50型自行无后坐力反坦克炮、M56型自行反坦克炮。苏联发展了ASU57型自行反坦克炮。
苏联ASU57型自行反坦克炮利用运输机装载空运ASU57型自行反坦克炮当时的空降装备以轻、小、突出火力为重点,如美国的M50型战斗全重8.6吨,由3名乘员操作,但却装备了6门毫米无后坐力炮,越南战争时曾利用C型运输机低空投放,虽在实战中暴露出炮弹再装填很发凡,但面对威胁可快速发射六枚炮弹,然后借助灵活的机动性脱离战场。
美国C型运输机苏联ASU57型自行反坦克炮也在越南战争、“布拉格之春”行动中得到应用。
德国“鼬鼠”空降战车在这一时期,其他国家也设计制造了类似的车辆装备,如德国“鼬鼠”空降战车等。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利用运输机空投摩托车等装备。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和北方邻居的关系日益紧张,并最终于年爆发了珍宝岛冲突,北方邻居庞大的坦克集群对我国已经构成现实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中国迅速上马了多个提高反坦克能力的项目,包括坦克工程、反坦克导弹项目等,我空降兵也开始考虑战时空降敌后打游击,阻止敌军攻势。为此,年军方提出要求研制具有一定进攻性、较好机动性的反坦克武器项目,这就是后来的WZ型履带式空降反坦克歼击车。
二、发展历程
据记载,年4月11日至23日,在南京召开我军装甲兵发展座谈会。会议肯定了空降兵提出的敌后作战的“装甲轻骑兵”战术,初步确定了发展轻型空降战车项目,并要求在未来与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进行联合试验。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军委武器装备会议上,确定了空降战车的发展要求:即车身重量、体积尺寸紧凑,适合最大载重22吨的苏制安12型运输机空运空投,地面作战时可使用一般卡车运输,无需专门的坦克运输车,以降低后勤保障。新车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使用,设计须考虑上述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同时还要保证公路行驶需具备高速性能,以快速抢占战略要地,实现“快打快撤”。配备的武器能够有效打击当时苏联T55型、T62型坦克正面装甲,车身可防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在这款底盘上,还要发展空降自行高炮、空降人员输送车等车型。据记载,当时给定的新车设计指标是:战斗全重5吨,3名乘员,即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行程公里。
苏联安12型运输机由于形势紧迫,年设计团队组建后迅速投入研制工作,工程进度快马加鞭,年12月就研制成功首辆原型车,并被赋予了WZ型的代号。
WZ型为全封闭铝制焊接车体,发动机舱位于前部右侧,驾驶座位于左侧,装一台马力TZA型汽油发动机,车体上部有一小型炮塔,炮塔两侧各安装一门75式毫米无坐力炮,每门炮顶部安装1具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一架安12型运输机一次可装载4辆。
WZ型一号样车但该车经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自身防护性能较差,在米距离车体正面仅能抵御7.62毫米口径步枪弹的射击,车体侧后方防护更加薄弱;最高行驶速度只有60公里/小时,因发动机位置原因底盘重心偏右,行驶中需不时修正方向,发动机频繁过热,车辆没有浮渡能力;装备的75式毫米无座力炮炮弹初速过低,弹道弯曲,射程和精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射击和弹药装填步骤多、时间长,熟练操作员要花十几秒才能打出下一发,炮尾暴风和声光焰特征明显。
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研制部门对一号样车进行了改进,但在随后进行的0公里行驶测试中,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放弃一号车,着手二号车制造工作。
与一号车相比,二号车改动较大:用德国F6LF型风冷柴油机替换了国产汽油机,为此重新设计了底盘,增加一个进气口,解决了发动机过热问题,行车速度达到80公里/小时,单位油耗也有下降。炮塔上原本对称布置的两门75式毫米无坐力炮,改为全部安装在炮塔右侧,改善了炮长瞄准的困难。每门火炮上方各安装1具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发射架仰角为+12度,俯角为-5度。用较轻的56式7.62毫米机枪取代了77式机枪,备弹发。不过二号车最突出优点,还是采用了采用双流传动、液气悬挂、履带液压自动调节系统等新技术。
WZ型原定于年列装,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年未能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
三、整体性能
从外形来看,WZ型二号样车外观十分清秀、轻巧,车长4.66米,车宽2.4米,车高至炮塔顶1.86米,乘员3人。车身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铝合金装甲,底盘有5对负重轮,车顶平滑流畅,车重6.2吨。炮塔右侧安装2门75式毫米无坐力炮,火炮上方各安装1具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车体前部右侧为发动机舱,发动机舱上方安装了一扇用于检查和维护的百叶窗;左侧为驾驶员舱,驾驶员前方有三个潜望镜。驾驶舱后就是车辆战斗室,战斗室有车长和炮长两名成员。
二号样车采用德国道依茨F6LF型风冷柴油机,该柴油机体积较大,为1.74立方米,重公斤,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采用先进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二号车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一是车身高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也就是说当车辆所处地形复杂时,可通过调节车身高度,改善射击角度,很多时候车辆只需伸出火炮炮管和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即可进行射击,提高了隐蔽性。二是中心转向功能,就是车辆转向时一条履带向前转、一条履带向后转,实现转向半径为零的原地转向,特别适合于在狭窄山路上进行原地掉头。尽管这套传动装置还不完善,但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三是网友们都知道,我国履带式车辆驾驶操作多采用驾驶杆,但二号样车却采用轻巧的方向盘,方向盘式操纵装置与静液转向机构配合,使驾驶战车就像驾驶汽车那样省力、方便。
WZ型二号样车,炮塔和火炮布置方式有所不同炮塔右侧安装两门75式毫米无座力炮,该炮以美国M40A1型和M40A1C型车载型毫米无后坐力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的。M40A1型和M40A1C型无后坐力炮曾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除美军装备外,还提供给英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在实战中也取得了不少战绩。
75式毫米无后坐力炮配备旋转破甲弹、尾翼稳定微旋破甲弹、杀伤爆破榴弹定型等弹种,其中尾翼稳定破甲弹重16.2公斤,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初速破甲弹米/秒,直射距离米,有效射程1米,破甲厚度毫米/68度,在有效射程内足以对付苏联T62型、美国M60A3型等主战坦克。杀伤爆破榴弹全重21.6公斤,装有导向销,以导向预制槽弹带进入膛线,初速米/秒,最大射程米,射速5-6发/分。弹药装载量为18发。
WA型二号样车正面火炮上方安装两具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这种导弹是前苏联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仿制版,射程米,破甲厚度超过毫米,在当时属于比较先进的反坦克兵器。除发射架上装等发射的两枚外,车内还可携带两枚。
此外,炮塔顶部安装有一挺56式7.62毫米机枪,备弹发。
四、项目尾声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为集中经济发展经济,国防经费有所缩减,很多国防项目因此而中途下马。年8月13日有关部门决定,WZ型反坦克歼击车不再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但该车的研制并未立即停止,为探讨装甲空降战车在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二号样车于年10月17日至11月28日参加了空降兵在河南某地的演习,并在航空兵某师的协助下,对二号样车进行了安12型运输机地面装机试验,但未进行升空飞行和空投试验,直到年后项目才逐渐停止。(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