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普 >> 吉普价格 >> 正文 >> 正文

贵州遵义花茂村美景敲开致富门

来源:吉普 时间:2022/11/3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如今的花茂村环境优美。(资料图片)

花茂村路口改造前的样子。(资料图片)

图①花茂村新貌。(资料图片)

图②花茂村风情老街。(资料图片)

图③游客在母先才的陶艺馆体验陶艺制作。(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40年,让花茂村这个原本沉寂无名的穷乡僻壤,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年,花茂村接待游客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如今,漫步花茂村,浓浓乡愁扑面而来,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入冬之后,气温陡然下降,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依旧熙熙攘攘,载着八方游客的摆渡车,穿行在水泥路上,欢歌笑语在山间回响。

“没想到日子会变得这么好。”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往昔的花茂已难觅踪影。

“鸟语催人醒,蛙鸣伴梦乡。花丛蝶飞舞,莲下鱼欢畅。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眼见着华茂村一天天变富变美,退休教师侯光富用一首诗描述如今的花茂。

昔日乡村沉寂无名

年初,花茂村生产队把地分到了户,花茂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智丰告诉记者,“自己当时乐了一个秋天再加半个冬天”。因为,王智丰一家6口人分得3.6亩水田、3亩旱地,当年秋天就收了多斤谷子、多斤玉米,缴足公粮后,“剩下的全家一年怎么也吃不完”。

自小挨饿的王智丰在36岁时终于不再为吃饭发愁。

当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年,全村实行包产到户,绝大部分家庭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花茂村依旧是个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的贫困村。

出生于年的村民郑小红,初中毕业后先是学修车,后来买了辆不知转了几手的北京吉普跑客运。

“从枫香到花茂的公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但到年时几乎还是老样子。开车只要踩刹车和油门就行,车子会沿着路上的两条槽子跑。”郑小红告诉记者,他当时最怕会车,“有时候需要倒车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能错车的地方”。

从年到年,王智丰先后担任花茂村的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希望带领村民?出一条致富路,但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老人和孩子”。

据了解,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时候超过人。

“村里一度一年不如一年。”王智丰说,农村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整个村庄好像休眠了。

村庄变美产业兴旺

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会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战略部署。

就在年,花茂村成为县里的“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一系列建设依次在花茂进行。

要致富,先修路。花茂村首先筹集资金改善出行条件,先建通组路,再修串户路,村民自此不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的黔北民居接连拔地而起,既保持了村庄传统风貌,又完美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花茂村还积极提升房屋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相继实施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修建污水处理系统,群众生活更加方便。

如今,漫步花茂村,山水可依,沿途的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稻草垛……浓浓乡愁扑面而来,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起来的良好环境,花茂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增收的门路日渐多起来。

年,花茂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壮大。

也就是在这一年,已经出任花茂村委会主任的沈朝均作为负责人,打造了陶艺一条街,作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

花茂村的土陶制作起自清朝晚期,是村里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没想到这老手艺,在我的手中再次焕发了生机。”作为村里的制陶能手,村民母先才开办的陶艺馆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而日渐红火,“每年能卖出陶艺制品多件,节假日还接待不少游客现场体验陶艺制作”。

为了让旅游发展更加规范,花茂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和旅游开发公司,统筹村里的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让大部分村民“脱靴上岸”,那些还在地里的农民也改变了以往的劳作方式。

同样是在年,村里引进山东的资本和技术,打造了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目前拥有智能展示温室1.3万平方米、联动生产温室15万平方米,以及智能化育苗中心、产品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等,提供就业岗位多个。

村民段明巧是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的工人,已在农业园工作3年多,不仅获得务工稳定收入,还能定期获得土地经营权出让收益,“每月工资元左右”。

此外,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多亩土地,种植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如今亩产值超过了1.5万元。

此前长期在外经商的村民王治强,依托自家民居,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取名“红色之家”。

邻村的“90后”村民陈义兵也看中了花茂村变化后的商机,于年4月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村里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是人心。”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过去,大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出去挣钱;如今,群众想的都是如何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绘就全面振兴新图

做足“面子”的同时,花茂村也不断充实着发展的“里子”。3年多来,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整合各类资金近3亿元,全面提升水、电、路、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同时,发动农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修缮老式木屋、石板路,保存土院墙、稻草垛,将乡愁韵味统统保存下来。

在产业发展上,花茂村加快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步伐,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长”起来,一栋栋青砖黛瓦的黔北居民,变成了一个个旅游产业的“孵化器”。

如今,花茂村的农家乐、乡村旅馆有32家,特色小吃店有28家,乡村旅游带动余人就业。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到人。

花茂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员工潘旭梅此前在外务工10余年,年夫妇俩回到村里做服务员,每个月收入加起来有0多元,“吃着家乡的饭、喝着家乡的水,心里踏实。尤其是能一边工作一边陪着孩子长大,倍感温暖”。

母先才的陶艺馆成为游客到花茂的打卡点。如今,母先才年毛收入达50余万元。因为生意太好,不得不将此前开办的农家乐转租出去。

陈义兵也扩大了投资规模,租来农家乐旁边的房子办起了民宿,旅游旺季时房间供不应求;雇佣当地村民23人,年营业额超过万元。

如何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快一步、高一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花茂村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彭龙芬表示,花茂村的未来要在产业上做足文章,既要制定好规划,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也要做好土地文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多更稳定。“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三大板块,力争将花茂村打造成百姓富与生态美的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