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颗奇异果实,其特殊的文化吸引了许多人的好奇心。
吉普赛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称呼,因为吉普赛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英国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传统称呼。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人对于流浪到他们那里的异乡人不太了解,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慢慢就变成“吉普赛人”了。其实,吉普赛人自称为罗姆人(rom)。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吉普赛人实际起源于印度北部,来自古代印度分布很广的多姆族。吉普赛人自公元十世纪开始,就一直流浪于欧洲各地。
关于吉普赛人的流浪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较为可信的说法吉普赛人的迁徙由于突厥的入侵造成的。根据突厥史和印度史的记载;公元10世纪中叶,阿富汗突厥人摆脱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伽色尼王朝不断向外扩张,其东南部领土到达印度的西北边界。公元-年的26年间,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茂德曾率领军队入侵北印度达17次之多,大肆抢劫和残酷屠杀当地居民,给北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仅苏姆那特城就被屠杀了5万多居民,被掠夺的财富竟有3万驮之多。北印度人民四处逃亡,流浪各地。这就是中世纪时代印度人民的第一次向外迁徙。
12世纪时,高尔王朝取代伽色尼王朝,再度入侵北印度,并在此后长达3个世纪的统治中残酷剥削和压迫北印度人民,使北印度农民纷纷破产,大规模向外流亡,造成印度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徒。
几百年来,吉普赛人过着在世界各地的流浪生涯,古时候的吉普赛人,赶着带篷的大马车,带着铜碗炊具,弹着吉他沿街卖艺、占卜、看手相、干杂活或做小生意。此外,吉普赛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极为特殊的环境,或者应该说他们的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对待宗教信仰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时而接受、时而拒绝基督教,并没有固定的信仰。同时吉普赛人也非常传统,有着固定不变的生活习俗和观念,而这些习俗和观念很难被当时欧洲社会所接受。
因此,流浪的吉普赛人,一直饱受欧洲封建社会的歧视与侮辱。他们永远流浪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游离在社会之外。他们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几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所以,吉普赛人更难进入社会中上层,在社会中基本没有任何发言权,永远处于社会的低端。同时,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从事低贱的工作,又更容易受到别的歧视,如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从15世纪后半叶起,各国开始对吉普赛人采取全面的取缔措施,反对流浪的法律、法令、条例接二连三地制定出来。
法国于年开始下逐客令,年弗兰索瓦一世颁布全国性法令驱逐吉普赛人。年沙洛尔九世进一步在全国范围驱逐吉普赛人,奥尔良会议决定用“火和剑”消灭吉普赛人。此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曾下令驱逐吉普赛人,并规定如有抗旨不遵者,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在此前后,葡萄牙,荷兰,威尼斯等地也出台了类似法案。
在二战期间,吉普赛人和犹太人,同性恋者一样,也成为了纳粹迫害的目标。吉普赛的德语单词“Zigeuner”源于希腊词根,意为“不可触碰”,因此该群体被视为“种族劣等”。吉普赛人被围捕并被送往难民营用作劳工或被杀害。据估计,大屠杀中有多达,名吉普赛人死亡。
吉普赛人其实并不热衷于流浪,也不承认自己是“漫游的吉普赛人”。但是为了生存和做人的权利,他们又不得开始迁徙,也不得不从事其他民族都不愿从事的商人身份,也不得不做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如手艺人、清道夫、收废品、饲养员,有些人不得不沿街卖艺或以算命卜卦为生。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踏上征途,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多少代人到处流浪,但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安身之处。
流浪者是吉普赛人一个标签,同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标签,那就是音乐与舞蹈。
吉普赛人吸收了沿途中各国特色的音乐旋律,受到各地的影响,发展出了的具有特色的引人入胜的旋律。根据记载在17~18世纪中,吉普赛音乐开始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吉普赛音乐都会在街头巷尾响起,普通民众都被吉普赛独特的热情的音乐所吸引。同时,吉普赛的音乐又对欧洲其他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成功地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为欧洲的音乐发展贡献颇多。很多音乐大师如李斯特、埃米里欧·哈拉兹蒂都热情称颂吉普赛音乐,认为“吉普斯音乐家的演奏技巧是无与伦比的”。在今天各国的音乐艺术中仍然保留着吉普赛音乐的痕迹。
吉普赛起源于印度,也同印度人般热爱舞蹈。他们用舞蹈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舞蹈。他们所到之处,人们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来一睹他们的舞姿。吉普赛人不仅在街头卖艺,也有机会去公爵府第展示才华。一些吉普赛舞蹈家如里昂塞,曾一度成为名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都深受热情奔放的吉普赛舞蹈的吸引。流传至各地的吉普赛舞蹈艺术同当地的民族艺术有着频繁的交流。在法国,小舞步、三步舞、三人组舞等舞蹈形式被吉普赛舞蹈所借鉴,而吉普赛舞蹈形式也随着教授舞蹈和使用各种伴奏乐器的过程融入了当地的艺术中。在当代世界舞台上,吉普赛艺术仍然很活跃。吉普赛音乐、舞蹈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剧都受到了各国观众的进一步肯定。
民族的苦难历程使他们对艺术有了独特的理解。正是由于将对民族传统的眷恋、对往事的哀伤、对自由的热爱和执着等融于一体,才使他们的艺术成就具有如此迷人的魅力。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在19世纪创作了一首世界名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它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是世界古典音乐中的瑰宝,让听者神往不已。
这首曲子非常形象地代表了吉普赛人独特的文化。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用一种缓慢,忧郁,悲伤的曲调,展示出了吉普赛人在流浪生活中所遭受的困难与歧视,让人感伤不已。而第四部分,则急变为极快的快板,与第二、三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展示了吉普赛人能歌善舞的热情,充满了欢快与朝气。
这就是吉普赛人的文化:
他们遭受生活的苦难,却又能开朗地面对。
他们物质世界如此匮乏,精神世界却又如此丰富。
他们既让人感到悲伤,又让人感到愉悦,如此神秘。
(如果你感觉本文对有些许帮助,还请点赞或转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善因结善果;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在评论处指出,欢迎讨论,互相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