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他参与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从山东荷泽步行余里到毕节,历时8个多月,从平原到高原,跋山涉水,只为一个信念,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就是南下退休老干部李汉山。
在百废待兴的毕节县,李汉山开始时是负责县政府后勤保障工作,后来相继任派出所所长、商业局局长、财贸办副主任,离休前,任毕节县审计局局长。
年,在毕节经济社会不断稳步发展的时候,他欣慰地光荣退休,但离岗不离心,他仍然坚持学习,29年如一日。
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把组织的要求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紧跟党的步伐,与祖国同心同向、同梦同行。
参加革命
艰辛辗转到毕节
年7月,李汉山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贫穷的家庭,年,才15岁的李汉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解放战争百万大军中的一员。
“看着抓壮丁的人来,地主家就跟着国民党往北走,我们就跟着共产党往南走。”李汉山回忆说,跟着共产党总算捡回一条命。
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李汉山和其他几名同志属于担架队,负责运送伤员。从根据地去往前线途中,便得知战斗已经结束,于是,他们便跟着剩余部队沿路返回。
年1月底,李汉山和战友刚回到部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南下的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等鼓舞人心的口号早已在部队中传开。
原来,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号召地方干部随军南下,接管建设新中国。
“要打过长江去,要解放全中国,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那种豪情,那种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的心情和一直以来受压迫,受迫害的压抑心情截然不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汉山眉飞色舞,激动的心情依然无以言表。
“当时抽调的名单里没有我,但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跟随部队南下。知道自己有南下的机会后,我相当兴奋,跑到县政府请求将我的档案南调。”李汉山说。
年3月初,经过短时间训练后,冀鲁豫边区抽调的近名干部、战士,组成南下西进支队,从山东菏泽出发,跟随解放军南下赣东北、西进贵州,到新解放的地区接管政权,开展工作。
虽然离开时大家激情澎湃,但西进之路却艰险难行。“过了长江后,白天,天空总有国民党的侦察机在飞,我们不能行军,只能晚上走。”李汉山说。
年5月,部队走到江西,由于一路艰险,行军缓慢,到江西时大家身上的干粮已经吃得差不多。在江西终于能沾上点大米味了,但江西天气特别热,部分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出现食欲差、拉肚子、全身蜕皮、起浓泡等症状,李汉山就是其中一个。
“医院,后来只有四个人活了下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汉山依然心有余悸。
“我们还躺在病床上时,就听到新中国宣布成立了,这个消息,特别激动人心。”李汉山说,医院被抬了出去,那一刻他特别想家、想亲人,更想过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好日子。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情依然不见大的好转,但部队必须前行,李汉山和其他三个病友不得不带病跟随部队前行。
“路上全身痒得难受,又不能挠,我们就把绑腿使劲勒紧,然后用手啪啪地往腿上打,用这种办法来止痒。”
到达贵阳后,在老乡的帮助下,一种黏糊糊的药终于治好了他们的病。待痊愈后,部队继续往毕节前进。
年11月28日,历时8个多月后,西进支队终于抵达毕节,很快接管伪县政府,建立了新政权。
在其位谋其政
竭尽全力解民忧
初到毕节时,毕节给李汉山的印象就是特别贫穷落后。当时的毕节县城仅有余户2.8万人,城区工业仅有一个20人不到的小酒厂,经济十分萧条,群众饭都吃不饱,尤其是乡下的群众,有的直接饿得爬不起来。
“干不干,二斤半。”虽然建立了新政权,但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工作人员不但没有工资,而且每人每天油、菜、米全部加一起只能得两斤半,粮食还需要到海子街一带去背。
衣服只能靠省里发,每人每年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但棉衣里层都是补丁连着补丁,只有外层看上去较为完好。
经济落后,土匪横行是当时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政权建立后,李汉山原本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但土匪猖獗,为了剿匪、反特、除霸,年初,李汉山被任命为公安特派员,带领20多个士兵前往清水铺区(现清水铺、生机等乡镇一带)进行剿匪,镇压反革命。
年底,李汉山在生机剿匪过程中,左眼不幸被弹壳挫伤。
“受伤时没有太大感觉,只是感觉眼睛有点痒,看东西有些模糊,但也没太在意。只是由于受左眼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双眼视力越来越差,直到年,双眼彻底失明,只能做换眼手术。”虽然当时眼睛受伤,但毫不影响李汉山继续为群众奋斗的激情。
年到年20年时间里,李汉山从县商业局副局长升任到局长,为使燕林清片区群众告别煤油灯,用上电灯,他积极奔走,修建了水电站;在城区威宁路,主持修建了一栋4层多平方米的桥边商店,集餐饮、购物于一体。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汉山说:“项目规划在那里,但是没钱,又必须要建。”当时毕节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为底子太差,依然还很落后,但为了群众的利益,没钱也要想办法建。
于是,李汉山往省里、县里,四处“要钱”,经过多方筹资,最后以万元的资金,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把渭河电站修建完成,让燕林清片区群众用上了电。
县里安排的第二个项目就是在城区建商店,但依然缺钱。在没钱的情况下,那就有多少钱就修多大吧,李汉山先把县商业局有的20万元用下去,计划先建一部分起来,有多大就用多大,待赚了钱又继续修。
“年商店完全建成,这是毕节第一家正规的商场。商场投入使用后,生意很好,个个领导来都对它竖起大拇指。”提起商店,李汉山脸上满满的自豪。
年,李汉山被任命为县财贸办副主任,三年后调任县审计局局长,直到年离休。
“在乡镇工作期间,我们吃住都是在村民家,乡亲们就是我的亲人。”李汉山说,那时,有时候一整晚一整晚行走在从城区到乡镇、从乡镇到城区的路上。累了,就在村民家里床铺一展开,倒头就睡。如今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节人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离岗不离心
不忘初心跟党走
“你看,站在我家楼上就能看到公路上的车川流不息,公交车、出租车你追我赶,无论去哪儿都方便。哪像我们以前,到哪儿都全靠两条腿。”李汉山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毕节交通十分不发达,下乡进城全靠走。
他坐上的第一辆车,还是70年代中期修电站时为了下乡方便借来的一辆老式吉普车。当时在毕节,加上借来的那辆车,总共就两辆车。
而如今的毕节不仅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有了飞机、有即将开通的高铁,大大缩短了毕节与外界的联系,还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促进了毕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年,交通条件改善后,李汉山在儿女的陪伴下回过一次山东老家,但老家的父母、哥哥、姐姐全都去世了,他在老家已经没有家了。
毕节虽不是他的出生地,但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70年,毕节早已成了他的家。
如今的毕节,高楼林立,公园环绕,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腿脚不便,退休后李汉山和老伴很少外出,但他每天依然通过电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