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普 >> 吉普车标 >> 正文 >> 正文

疍歌,承载疍家人的文化记忆

来源:吉普 时间:2022/9/5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异人》中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费织绩,其眼能泣珠。”

——题记

舟楫为家,浮生江海,世代过着以渔为生,渔歌唱晚的生活。千百年来,他们造舟为屋、采珠拾贝,随鱼虾汛期不断迁徙,他们被称为中国海上的“吉普赛人”——这个特殊族群就是疍家人。

清代雍正年间的《恩恤广东疍户》中记载疍家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齿繁多,不可数计。”

木板搭成的框架纵横交错,渔网内养殖着石斑鱼、青衣鱼等鱼类,网格上搭建起铁皮木屋,层层叠叠,宛若海上陆地。水道两旁,船对船、屋连屋,偶有船只往来期间。

世代耕海的牧民

疍家人,又称疍民、疍户,是沿海而居的水上居民。有研究学者推测,张华笔下的“鲛人”是疍家人的先民,源自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

据史料记载,疍家人至少已有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或沿江地区。在海南的疍家人散居在岛内沿海各市县,其中以三亚、陵水居多。

许多疍民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捕鱼、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上学……漂泊海上,并非是完全自愿,而是旧社会夹缝中求生的无奈之举。

“疍家”的来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资料图:年渔村面貌

资料图:年渔村面貌

图片来源:海島青年年渔村面貌

明太祖规定:“设立疍户、渔户、教坊等各色,禁锢敌国大臣之子孙妻女,不与齐民齿。”疍民沦为社会底层,没有田地,不能上岸居住,不能读书识字,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名册没有“疍民”,也不能编册入户。

疍家人世代漂泊于江海,受尽歧视,却从未丧失生的希望,在与命运的搏击中,他们将苦痛报之以歌。

来自海上的歌谣

清代诗人王世祯有诗云:“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

辗转流离于江海之上,四顾茫茫,清冷孤寂。疍家人便以歌传情,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夜间行船唱歌,驱散困意;丰收归来,歌唱欢喜;遇见意中人,以歌传情。

▲图:海上疍家人

来源:davidhuangfu

经年累月,海南疍家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疍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以粤语演唱的水上歌谣。

年,疍家调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图:疍家歌曲表演骆云飞摄

“咸水歌”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家人生活的地域有关。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疍家人传唱的歌谣被称为“咸水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男女私情。

过去渔家人”不谙文字,不记岁年”,唯有以歌代言、以歌自赎、以歌解忧。渔歌多以大海为原材,以唱渔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为内容,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把人和海、船、鱼、虾都拿来唱,从摇篮一直唱到生命的尽头,把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唱透。

疍歌分为四个调:白啰调、家姐调、咕哩美调及木鱼诗调。疍歌内容丰富,曲调有高亢嘹亮,也有婉转缠绵。

疍歌的内容,大多是乐观、积极的。“鱼多多/虾大大/丰收返去就是过瘾/蟹多多/螺大大/阿爸阿妈最精神”,《我们疍家人》歌唱疍家人勤俭、勇敢,海上丰收的喜悦;唱《新旧社会对比》,把疍家人以前的生活与现在进行对比,情真意切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疍歌《望夫归》歌词王晓斌摄

疍民以海为家。摇浆飘荡,远离故土,疍歌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与情感宣泄。尽管生存维艰,但只要唱起咸水歌,乐观勤劳的疍民就敢与海搏斗,胜天半子。

代代相传承

以前,几乎每个疍家人都会传唱咸水歌,歌唱形式也丰富多彩,或独自哼唱,或船上对唱,或搭台斗歌。无论四季寒暑,热爱唱歌的疍家人,将喜怒哀乐寄托于歌声中。

如今,疍家人上岸了。生活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涌入,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发生了改变,使咸水歌的传承面临冲击,喜唱、懂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然热爱自己的传统民歌,对传承疍家渔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疍歌,承载了疍家人的喜怒哀乐,蕴含着他们的文化血脉。如今,在南海边,渔排上,还能听到疍家人吟唱着流传千年的歌谣,传颂着这个古老族群生生不息的沧桑与辽远。

关于三亚疍家文化的具体详情

可至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了解~

文章来源:南海网客户端、如云文化、中国新闻网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