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美系车承受着经营的巨大挑战与政治的无声压力,应怎样稳住军心,又该如何奋斗崛起?
文/《汽车人》吴毓
“抵抗式下行”的实体经济、“左右为难”的金融调控,正联手阻击尚存一息的消费需求;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摩擦、反复延宕的英国脱欧承诺,也协力推高世界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生存的需求”将取代“品质的情怀”,高值低频消费品的消费周期更被人为推后。
虽然有 缓和的消息推高全球股市,但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入鞘;虽然官方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重回扩张区间,但汽车行业的研发与采购、制造与销售均承受着 的压力。
在中国市场,相比残值较高的日系车、成交价较低的中韩车以及品质不断攀升的中国车……“几家欢乐几家愁”,正是美系车在中国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截至年年底,有13个“美系”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全年销量之和刚刚超过万辆,占比不及乘用车大盘的11%。美系车中,销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占据美系品牌总销量的九成;逾半数品牌的年销未及8万辆——甚至不如一款热销车型的单季销量。
畸形的数据,揭示了美系车的困境。
在中国——这个全球 的乘用车市场、全球最有潜力的新能源车市场,同时承受着经营压力和政治压力的美系车,应怎样稳住军心,又该如何奋斗崛起?
问题
在中国市场的美系车不少,但日子过得滋润的不多。
侠义的美系车,指来自北美的“3+1”——通用、福特、“菲克”和特斯拉。
自年同步奠基金桥项目与泛亚汽车,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陆续来华,上汽通用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本地研发实力雄厚、产品型谱布局完整、企业体系能力健全,品牌文化也最是深厚。在刚刚过去的年,上汽通用的整体销量较年跌去了两成,但多年的用户积淀、经验积累以及体系培育、技术积聚,使其仍然拥有追回差距的潜力。
在年《财富》美国强企业中,福特汽车排名第11位。福特在年开始主动放弃一些无利可图且效率低下的车型,合并生产线、关闭14家工厂,在两年后的经济危机中逃过一劫。年陆续上市的SUV车型为福特在华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机,造型出位的蒙迪欧、福克斯也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成为新宠,但随后出现的“危机”打乱了品牌发展的节奏,终端销量一再滑落。今天的福特,惟有再次执行15年前的“瘦身”计划,才能在转型的阵痛中重获青春。
Jeep是菲克集团旗下最有产品力和生命力的品牌,也是菲克集团在中国市场仅余的 。道奇、克莱斯勒以及阿尔法·罗密欧等品牌的产品定位小众、市场响应“滞后”、资源应用分散……销量几可“忽略不计”。牧马人换代,带来了一个年轻、时尚、运动的“Jeep”,但旗下其他品牌仍需要浴火才能重生。
关于特斯拉,很难将其定义为纯粹的汽车公司——毕竟,子公司SolarCity还在制造太阳能池板,电能存储设备也是特斯拉的利润来源。截至年10月,特斯拉累计销售纯电动车80.79万辆,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新能源汽车“ ”。在上海制造,使得特斯拉可以规避中美 导致的关税袭扰。今天的特斯拉在利用自己的身份与中美的角力而获利,既然河边走,要么选择光脚要么换上雨靴。
广义的美系车,还应包括三大日系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和Acura,它们因北美市场而生,因北美市场而兴,尝试入华却难改“初衷”。这三大汽车品牌背后均有“大树遮阴”,研发与测试、制造与工艺、品控与采购可以藉此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总体而言,这三大品牌仍然是依靠全球研发、仍以北美用户的喜好为 驱动力。在这一群体中,仅有雷克萨斯的在华销量迈上20万辆的台阶。
13个品牌中,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林肯、Acura仍然保持着正增长,是汽车行业中的“正能量”。凯迪拉克与雷克萨斯的竞争,不止是本地制造与进口销售的口碑之争,其背后更是集团体系实力与满足本地需求能力的比拼。
13个品牌中,福特的下滑最是明显。年,福特汽车全年在华销售万辆,同比增14%,仅长安福特国产车型的销量就已接近百万。3年后,福特在华销量已经全面跌到可以把百位的数字直接抹去,那“蓝底白兔”的车标更是很少在街头亮相。
13个品牌中,Acura、英菲尼迪、林肯都面临国产化的挑战,能否实现本地研发对市售产品的支持?能否激活销售网络为添加中国标签的产品带来“溢价”?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也在提高用户对本地化的预期,身份的改变意味着客户基本盘的改变。
局面
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变数大于定数、消极超过积极,但胜在创新不断、人心趋稳。
中美贸易谈判达成阶段性成果,令全球市场感到振奋,笼罩经济增长的阴云开始消散。有专家甚至已经放言预测,经济和政治的前景正在好转。中国官方发布的11月制造经理人指数达到50.2,较10月的49.3稍有上升;而覆盖小规模私营企业的“财新/马基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达到51.8,表明制造业开始活跃区间实现扩张。
尽管如此,中美之间的博弈仍是国际政治态势中的 变数。即使不谈关税的交锋、法案的干涉,还有对于高科技公司的打压、对技术流转的限制。
在交纳4亿美元保证金后,中兴公司与美国供应商之间的商业往来得以继续,中兴公司才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营;虽然孟晚舟被释放,但对于华为的“袭扰”并未结束,很多建设5G网络、采购通讯设备的合同,仍然以“安全”为由将华为排除在外……显然,“确立技术 优势”才是中美间不断发生摩擦的根本原因,而且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为了规避潜在的政治风险与关税波动隐患,是否需要放弃中国市场?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
麦肯锡公司全球研究院在年发布的题为《亚洲——未来已至》的报告提出,年时,亚洲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到1/3(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年增至42%,年则有望超过50%。从消费比重看,年亚洲占世界总量的23%,年增至28%,年将达到40%。
今天的亚洲,上网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一半(约22亿),仅中国和印度就占据三成,庞大的数字消费者群体支持着蓬勃发展的创新科技。指向亚洲的风险投资接近全球风投资金的半数(仅次于美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资金都瞄准着亚洲。而中国,无疑是创新研发与前瞻应用的先锋。
36年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首先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代号BJ的切诺基成为合资车企在华制造的 车型,此后还有北京吉普改型的2、陆续上市。这不仅拉开技术引进、本土研发的序幕,更是美系车在中国市场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12个月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与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通话,并提出两项建议:关闭中国的生产线,维护密歇根州、俄亥俄州、马里兰州等7家工厂的正常运转,但被礼貌而坚决地拒绝。
并非玛丽·博拉偏爱英里之外的中国,而是美国用户对车辆的喜好发生了改变,轿车市场的份额缩水、全球制造的重心东移、技术创新的步伐加速;而在中国市场,轿车、SUV、MPV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整体消费仍有增长的潜力等待挖掘。
如果说,亚洲是未来20年进行金融投资与经营事业的神奇国度,那么中国就是荷马史诗中“遍地黄金”的迈锡尼。任何对未来怀有梦想的企业,都没有理由选择离去。
战略
美系车希望在中国市场走得更加稳健,既要高瞻远瞩,更要肩负责任,二者缺一不可。
时间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众汽车、丰田汽车启动本地生产,美系车的产品竞争力逐渐走低,曾经的宽大车身、沉稳设计不再成为“优势”,油耗高、毛病多、造型老开始受到诟病。年,别克君威率先做出了改变,以轿跑车身、增压引擎颠覆了国人对于中型轿车的认知——美国车并非摇摇摆摆的“大船”,也不是百公里动辄10升起步的“油老虎”。从君威开始,上汽通用旗下车型陆续更换更加节能的增压、直喷发动机;从那时起,高油耗的标签被美系车用力甩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非上汽通用汽车拍脑门的想法,而是紧跟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综合判断汽车行业形势而做出的审慎决定。
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已经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年召开的“十七大”会议上,再次提出“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此后的12年中,中国社会对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认知。“十九大”更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毋庸置疑,只有体会政策指引方向、跟随社会发展大势,才能不懈前行且立于潮头。掌舵者则要高屋建瓴,敏锐预见技术轨道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路径。
手机行业中,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的失败,正是对于智能手机的认知不够清晰,坚持使用已经开始掉落牙齿的“塞班”,而对充满勃勃生机、具有发展潜力的安卓系统选择视而不见,与扑面而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失之交臂。
家电行业中,锐意创新的海尔逐步发展出无霜冰箱、无氟冰箱、保鲜冰箱,格力逐步推出变频空调、低噪空调,创维更是以“健康家电”直抵人心……究其根本,皆是以创新技术为前进动力,将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基于社会发展趋势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未来,美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要借力政策的力量,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2月初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可以说,这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已经为车企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指明路径与方向。
此外,无论企业是国营还是民营,也无论资本是合资还是独资,都要确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愿景,树立全体员工认可且自豪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上汽通用汽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