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卡门》里热辣的女郎,还是《大篷车》里的流浪“公主”,再到荷兰著名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笔下单纯开朗的少女,我们印象中吉普赛人总是自由洒脱、热情爽朗的典型,他们肆意微笑,无拘无束,似乎什么都不在乎,是天生的流浪者。
据说吉普塞人起源于印度北部,他们所讲的吉普赛语,与印度北部的语言极其相似,自11世纪起,他们屡经迁徙,离开印度,先到达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世界各地对于吉普赛人的称呼五花八门,英语系称他们为Gypsy,因为他们初见时,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中文“吉普赛”也是对它的音译,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而吉普赛人称自己为“罗姆”是“人”的意思,他们称非本族人为“加杰”,也就是“外人”。
Kutch县,位于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境内,这里一直以手工制作的银器闻名,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着古老的吉普赛部落“Rabari”拉巴里。拉巴里部落原本生活在印度北部及伊朗高原地区,大约年前迁移至此,然而作为“天生的流浪者”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依然随着季节游牧迁徙。
马路旁一片空地,用木头和草席搭起来的简易帐篷就是他们的家,十几户人家凑在一起,便是一个小聚落。他们会在地上摆起摊位,兜售各式首饰,做工粗糙,但品种多样。
只要你走近,他们便会热情的上前,问你的名字,介绍自家的摊位,并要求合照。在这里,人和动物和谐的相处在一起,羊羔躺在床上,孩子在地上奔跑嬉闹,炉灶上煮着全家的晚饭,晚饭旁边就是牛羊的石槽。
当然,也有部分族人已经定居,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畜牧业,妇女多从事刺绣和纺织,这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重要传统工艺之一。
相对于游牧来说,他们的生活要好上很多,可以在湖畔洗衣,在教堂祈祷,自家艳丽的小房子里会按时升起袅袅炊烟,等着劳作的人回来洗去一身疲劳。
无论生活多么苦,跳舞对于吉普赛人来说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牧的吉普赛赛人没有土地耕作,不养牲畜,更谈不上什么工业化。舞蹈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靠着欢快的舞蹈赚取收入,它并不稳定。不过他们跳舞,似乎并不单是为了谋生,那是他们的天性,当姑娘们拿起手鼓跳起舞,忧伤,烦恼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他们灿烂的微笑,这也许就是大家印象中那洒脱、肆意、热情、淳朴的吉普赛女郎形象的由来吧。、
(图片由“蒋倪”授权中国日报网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