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身处乌克兰战场的俄军一些部队开始被曝使用一种全新的4X4越野车。且对车辆的外观细节进行比对后,外界可以确信这是俄罗斯从中国采购的“沙漠越野-”民用轻型全地形车。
相关消息显示,该型全地形车目前仅在俄军南部军区部队中服役,但考虑到有消息称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多达辆的订购订单,且中方已经交付了多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交付数量的增加,“沙漠越野-”将会逐渐在俄军内部铺开普及,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俄乌前线。
这对于身处一线的俄军作战部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在“沙漠越野-”普及后,俄军战场后勤体系的运作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俄乌冲突刚刚爆发时,俄军一线部队实际上是十分缺乏后勤车辆的。克里姆林宫在前些年推行的谢尔久科夫军改大幅缩减了俄军规模,而首当其冲被裁撤的就是后勤部队。
随后推行的绍伊古军改虽然意识到了后勤部队不足的问题,但受限于克里米亚危机后大幅恶化的战略环境。绍伊古军改不得不将大量的资源与精力优先投放在一线作战部队现代化上,致使后勤部队的规模仍然维持在一个不匹配作战部队规模的水平。
以至于在俄乌冲突爆发时,大量执行穿插任务的作战部队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后勤部队支持,最终导致这些部队纷纷出现了一边跑一边丢装备的奇景。
诚然,在俄罗斯实行军工总动员后,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俄罗斯人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当“粗暴”,那就是不断生产乌拉尔-、卡玛兹-这些6吨级军用运输卡车。
如果是10年前的话,俄军的这一做法倒没有什么问题。但在今天这个无人机满天飞的俄乌战场上,这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通往前线阵地的“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这些车辆的目标太大了,很容易遭到乌军的针对性打击。而一旦这些后勤车辆被击毁,损失的往往是一个排甚至是一个连的物资。
如此大的物资损失风险显然不是一线俄军可以接受的,而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俄军后勤部队也随即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即通过将单次运输物资的规模降低到班一级,然后组织小规模的后勤部队分散输送到各个阵地。这样,后勤分队的隐蔽性将大大提升,且即便遭到攻击,物资的损失量也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不过这一战术虽然听上去简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门槛。那就是这需要后勤部队有足够的、尺寸还不算大的通勤车辆去进行这种类似快递一样的“分布式”部署,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部队只配有前面提到的6吨级卡车。
再加上乌克兰冬季土地的泥泞程度已经达到了连坦克都难以随意通行的水平,限制了俄军征用民用车辆的可能。以至于俄军后勤部队在具体实施这一战术时,往往只能拿作战部队的4轮越野摩托凑合一下,且由于载重有限,哪怕是班级作战部队物资,这些小摩托都得来回跑上好几次。
不难看出,前线俄军目前急需一种小但有不错载货能力,同时越野性能与机动性能都相对优秀的,可以大规模普及在一线部队的车辆,而这也是俄罗斯会找中国采购“沙漠越野-”的核心原因。
因为这种4X4级别的轻型全地形车既拥有十分出色的越野性能,在载重能力上也可以达到百公斤级别。可以在克服乌克兰冬季泥泞土地的同时,满足前线“最后一公里”的后勤物资运输需求。
更重要的,“沙漠越野-”足够便宜,不到万卢布的采购单价折合人民币也才12万多。这使得俄军可以在前线铺开普及这一车辆,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威利斯吉普”。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沙漠越野-”不仅可以作为通勤车辆,还可以作为战斗车辆。因为国内还有一型与它同级别的全地形车,而它的名字已经响彻珠海航展多年。
没错,我说的就是“山猫”系列全地形车。作为国内轻型全地形车的代表,最新的山猫二代已经可以做到用4X4的车体拖曳携行包括毫米迫击炮、反坦克导弹等多种武器。而既然“山猫”做到的,那么即便“沙漠越野-”是一型民用全地形车,它也是有可能起到类似作用的。
再考虑到前线俄军目前正积极实行以4轮越野摩托为核心的袭扰战的当下,“沙漠越野-”完全可以作为4轮越野摩托的高级替代品,搭载着反坦克导弹或迫击炮在前线满地跑。
到了那时,区区辆“沙漠越野-”显然不足以满足一线俄军的需求,距离俄方代表下次来华签新一批次的采购订单,也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