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普 >> 吉普类型 >> 正文 >> 正文

这个陪伴我们30多年的品牌,如今真的要再

来源:吉普 时间:2025/3/4
夏利,这个陪伴了我们30多年,陪伴了我们接近两代人的名字,终于迎来了说再见的时候。近日,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拟变更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的公告。其中,公司名称由“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而经营范围新增高铁设备、配件制造及销售、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及部件销售等。结合名称和经营范围变化来看,天津一汽夏利这次应该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乘用车市场说再见了。也就是说之前的种种信息得到了验证。夏利,真的和我们说再见了。虽然夏利现在落得了一个改名换姓的下场,但在几十年前,夏利可以说是当时的明星车企。故事还是得改革开放开始说起,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从广东、福建开始,随后几年国内的经济活力发生了很大变化。有钱了,自然想做点大事。年代,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成为了当时唯二的合资厂商,那时候已经在市场上推出了相关的车型。但推出的这些车型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大,随之而来的价格、养护费用、用车成本都远超当时的国民承受范围。于是,在经过几轮谈判后,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夏利前身,下称天津汽车)和日本大发签订协议,大发向天津汽车转让微型面包车大发Hijet和微型两厢车大发Charade1.0全套制造技术。那时候,天津汽车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避其锋芒,别人已经有成熟产品的领域自己不去碰,而是去寻找未开发的领域。所以微型车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刚引进的大发Hijet被当时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命名为华利,而延后几个月引进的大发Charade被命名为夏利。这可以说是“夏利”这个名字的开端。只不过,虽然当时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的汽车市场还没完全成型,普通老百姓手里也没那么多钱,所以那时候汽车采购基本以公家采购为主,私人消费少得可怜。而且在生产初期,基本是以CDK方式进行,零件全进口,国产率极低,售价在10万以上,这样的价格在当时是非常夸张的。所以哪怕当时销量表现是不错,但是产能利用率依然是比较低的。但从年开始,夏利车型的国产化率一直提高,相对应的是价格开始下降。但是,与夏利同期推出的长安铃木奥拓由于是合资形式生产,国产化进程较快,当夏利成本控制好的时候,南方地区的私人用户早已被奥拓占领。从生产方式选择来看,夏利当时选择引进全套技术而非合资的形式其实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但奈何合资这种方式是非常符合市场经济的,缺少话语权、送出市场但没获得技术等问题在当时来说并不算突出,再加之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绝对不能说好,所以纯靠自己摸索的夏利并没有很好地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往后,由于空间、价格、耐用、维修和用车成本低的因素,夏利及它的改款车型成功打入出租车市场,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都是以夏利出车为主。我想大多数人开始对夏利有认识的应该就是这时候开始的。年,天津汽车改为天津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夏利产品,这时候,我们可以名副其实地叫它夏利了。随后生产的改款夏利TJU配备了丰田8A四缸发动机,并且首次搭配了铝合金轮毂。也许是这时候开始,就埋了了和丰田合作的伏笔。年,这应该是夏利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汽车厂家都将目标放在中国这片仍未正经开发过的市场,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而丰田也是有所准备,丰田将自己最新的小型车Platz拿到夏利生产。而夏利生产出来的车型叫夏利,除了两车车标和发动机不一样之外,其它几乎一模一样,但夏利这些操作却给自己设置了绊脚石。首先,夏利的价格比较贵,虽然整车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但外观比起同价位的捷达、桑塔纳来说并不出色。然后,夏利的口碑在夏利成为出租车的后期得到了损伤,夏利的这个名字也让消费者们以为这台车与以前的夏利同源,在市场认知上就明显没有优势。最后,当时丰田非常出名的VVT-i技术发动机没有引进,虽说当时人们买车更看重外观、内饰(现在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有了很大改善)这些看得见、能理解的东西而不是颇有技术门槛的发动机,所以后期营销也缺乏亮点。从那开始,夏利步入了泥塘,无法轻易动身。如果说年市场开放的时候虽然给了夏利当头一棒,但夏利还是有翻身机会的话,那年就是关闭了夏利翻身的一年。这一年,一汽集团、天津夏利重组方案通过多方谈判,夏利大多数股份转让给一汽,一汽获得了夏利的绝对控制权。重组的时候,预定的设想是一汽发力中型车、商用车等领域,而夏利(天津一汽)继续深耕小型车。但同年一汽与丰田成了合资公司后,一汽将资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