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普 >> 吉普类型 >> 正文 >> 正文

余秋雨代表作亲定版问世,一生的苦旅,

来源:吉普 时间:2023/4/3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余秋雨的声音,总是在我耳边萦绕。

在“结识”余秋雨之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脉在我脑海里就像水流湍急的漩涡,而我正置于这漩涡的中央,被冰冷的河水拍打,身体被不可摆脱之力拉入历史的深渊……直到和余秋雨相遇,在漩涡中挣扎许久的我、几近窒息的我,忽然被一双有力的大手一把拽上了一艘大船——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历史,正从我脚下流过……

这就是我读《文化苦旅》时的感受。

单凭这一本书,我似乎就成了余秋雨的知音。我深切地明白,他为何在职业生涯高峰时期辞掉工作,开始“文化苦旅”的生涯。

昔日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因不喜欢“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而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了一个“自由人”。这也注定了,他的生命将迎来一次重要的蜕变:从禁锢中解脱出来,在祖国大地上寻找最值得书写的中国文化印记,再去探访世界文明的踪迹……

他一走,就是几十年。

这一路,他看见了历史,与古人对话,并找到了他心中千百个问题的答案。这些所有的经历与思考,最终凝结成了《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经典著作。

曾几何时,作为超级畅销书的《文化苦旅》盗版横行,使余秋雨避之不及;如今,从历史的远方归来的余秋雨,重拾笔墨,对他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并且极其详尽的修订。

其中,《文化苦旅》变动篇幅接近50%!

于是,一套全新的余秋雨经典散文代表作呈现在读者面前。

余秋雨将这套书称之为亲笔改定的“终极版”。

作为一个文化的“苦旅”者,余秋雨留给我们这样一份礼物,是极其难得、极其珍贵的。它们,理应成为我们书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读本。

在这个初夏时节,我在深夜里打开一盏台灯,坐在沙发上阅读这些文字。书中的一字一句,随着逝去的所有时光与思考,化为一缕缕文脉,在我的脑海里编织着绚丽的图案。

在阅读中,我一次又一次穿越历史,与古人邂逅——那仿佛一个平行的宇宙,为我打开了一扇时光穿梭之门。如余秋雨说的那样:“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读书,是一种心灵交流。”

《文化苦旅》:一部人文精神启蒙书

全国中学教师推荐次数更多的课外读物之一三十年来影响力很强一本文学书中国家长邮寄给子女更多的一本书新课标中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多篇文章入选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本……

过去20年,《文化苦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余秋雨生命中难忘的“文化苦旅”中,他常常“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而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余秋雨满脑的章句却填满了我们满脑的空白。

这是一部散文集,但这部散文集和我们以往认识的散文不太一样。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发出惊叹:散文竟然可以这么写!

或许是学戏剧文学出身,余秋雨特别会讲故事。在他的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动人的情节,这使他的散文拥有小说和戏剧的张力,十分耐读。

《文化苦旅》自诞生起,就注定了不平凡——它创造了20余年的畅销奇迹,也遭受过不少非议。

但是作为自己的“孩子”,余秋雨仍然爱它至深。虽然他“一直想切割与它的关系,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提到它”,但他最终幡然醒悟,“错怪你了,孩子!”

或许是对它心怀内疚,或许是对它真爱如初,时隔20余年,余秋雨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亲自修订,其变动篇幅接近50%!重新收录了《白发苏州》《天涯眼神》《青云谱》等14篇经典名作,删除旧版11篇回忆散文及旁支文字,体系更合理、更丰富。

除此之外,此版本还特别收录新版小序、原版初序,完整回首苦旅三十年。

还有一部分篇目新增“秋雨注”,加入当下视角,愈显其荡涤岁月的味道。

《中国文脉》:不可不读的中国文学简史

余秋雨坦言:“这是除《文化苦旅》之外,我至为重要的作品。”

《文化苦旅》以空间维度探索中国,《中国文脉》则以时间维度梳理中国。

我认为,《中国文脉》可以称之为一部风格独特又适于普及的中国文学简史。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严格的审美标准,叙述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者和作品,也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一次减法式梳理。

如果余秋雨先生上“知乎”,他肯定是“骨灰级”文化问答达人。

我们从下面这几个问题中便可领略《中国文脉》的精髓所在:

哪部作品是中国“文脉之始”?孔孟老庄的文学成就如何排定?为何《史记》的文学等级高于汉赋?曹操是一流的诗人吗?陶渊明为何去世很久才开始流行?为什么“四大名著”的说法不公平?

读完这部书,你就会发现,关于中国文学,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都在这里了。

《千年一叹》:国境之外的“文化苦旅”

《千年一叹》接续和拓展了《文化苦旅》的旅行、写作和思考,视野更为宏大,堪称国境之外的“文化苦旅”。

这是余秋雨首次大规模国外旅行的记录,其足迹遍及希腊、约旦、尼泊尔、伊拉克、印度、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

在这次“生命之旅”中,余秋雨坐着吉普车横穿亚非欧三大洲、四大文明古国、人类主要宗教发祥地,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哀希腊荷马的迈锡尼一路枪口挂果黑帆的大海甘地遗言所罗门石柱封存的法老人奇怪的巴比伦……

一边是最伟大的文明遗迹,一边是最凶险的极端主义。

余秋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冲突是人类的宿命吗?

读这本书,有种窥探作者人生心得之感。“日记体”的即时性文本,让我感觉在阅读一部穿越时光的一本日记。

它在当下是珍贵的,在历史的未来,将更加珍贵。

《行者无疆》:了解西方的历史文明与现代心灵

这本书,是《千年一叹》的续篇。

余秋雨曾写道:“初一看,‘续’得有点勉强。因为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两组人间风景。你看,一边是,又一场沙漠风景蒙住了壕堑后面的零乱枪口,枪口边上是惶恐而又无望的眼神;另一边是,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飘浮着慵懒的咖啡香味,几辈子的社会理想似乎都已经在这里完满了结。除了这样的强烈对比外,还有更刺激的对比。天眼有记:今日沙漠壕堑处,正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湿漉漉的街道,当时还是茫茫荒原。怎么会这样?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其实我原先并不打算把它们对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数千年对比数千年,在沙漠壕堑中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在余秋雨看来,想要寻找中华文明的对比坐标,只能去欧洲。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挖掘中国文化之精髓的,那么这部《行者无疆》则是以欧洲为对比,一路比较中华文明的缺失的。

他一路途径26个国家,90余座城市——庞贝古城、美第奇家族、阿尔汉布拉宫、歌德故居、慕尼黑啤酒节、希隆的囚徒、巴黎咖啡馆、牛津童话、海牙国际法庭、北欧海盗——在这些历史与现实并存的城市里,他看到了先进的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教育、创造思维,以及当代欧洲的忧虑。

从中国到世界,余秋雨行万里路,写万卷书,他将其毕生的思考凝结成这些文字,这套书因此而珍贵、华丽。

如今,它们安静地在我的书架中,等待我随时翻阅。

我相信,在未来的无数个夜晚,它们将陪我穿越古今,遨游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